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菜地

(2015-07-07 07:11:58)
标签:

杂谈

  在外打工,是如今乡村生活的一种方式。父亲早几年也想出去走走,后来发现不是很适合,干脆就在家里侍弄菜地。菜地是有七八分的,在不同的季节里种上不同的菜蔬,春天小白菜韭菜椿芽,夏天是黄瓜番茄,秋天种上萝卜生姜,冬天种上菠菜、香菜等。于是,每天种菜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态的事,双日逢集的时候,就到离家两三里路的市集上售卖。

  种菜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松土、栽种、浇水,一样不能少。看着一季菜蔬长成,父亲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市集上卖掉。卖菜也极有学问,有时需大声吆喝,才能招徕顾客,菜要看上去新鲜。且菜市大都是集中在一起,即便是固定的摊点,也是需早去,占领位置,去得晚一点,位置就可能被抢占了。如此一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得起床去市集了。

  每个季节种什么样的菜,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选种,去年某一些菜卖得不是很好,今年就少种一点。但这样的评估常常是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比如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大多数村庄是留守的老人、儿童,菜就卖得不快(自家菜地种一些菜就能对付过去)。在种菜之余,卖菜就成了大事,不少菜是应季的,过了这段时间卖不出去就难再卖出去。父亲就开始每天往不同的市集上跑,单日去距离七八里远的市集,双日去小镇上卖菜。尽管如此,这菜也未必会那么好卖。有一回,他去市集上,花了半天时间才卖了十元钱,真是费力不少收益却少了。

  夏天看似可种的菜蔬多一些,黄瓜、番茄、茄子……小小的菜地里,也是争奇斗艳,色彩纷呈。但却时常遭遇如何卖出去的难题,市集上来往的人少,菜卖出去的就比平时少多了。好在有时邻居会买一些,再就是自家吃了。若是实在难以卖出去,就只好送给亲友了。

  在每个市集上卖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他们大多是外出打工再难以找到相应的工种,就利用自家的菜地栽种了菜蔬,卖出去再换回日常用品。这样的生活让种菜变得不再是艺术,而是生活的必需了。

  无疑,种菜是一门手艺活儿。侍弄菜地,看似简单,却也是并不容易的事,菜种何时下到地里,是需事前评估的。且为了菜蔬多产出一些,常常是把菜地切割成几块,且每个季节都需轮换一回,如此才能保证土地不再疲乏,其产出的菜蔬质量也可观一些。不仅如此,也会根据市场上的反馈信息(当然不是精细的民调),再在菜地里选种一些好卖的菜蔬。不过,这也要看运气如何。说到底,种菜也不仅是需好天气就可以的。

  种菜最热闹的是从11月至春节的这段时间。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到村庄。大多因在外地养成吃菜蔬的习惯,回到老家之后,自然也会买一些新鲜的菜。于是,平时难以卖动的菜蔬,一下子好卖了起来。菜地里的菜却不见有多少增加(北方的菜地在冬天所出产的菜蔬种类比以往都要少一些)。于是,刚刚长好的菠菜就被卖掉了。从去年开始,市集上开了一家超市,也在贩卖菜蔬,那是从县城批发来的,自然在价格、菜蔬的形态上更有优势。自家卖的蔬菜固然很好,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青睐。

  这似乎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父亲却依然在种菜,每个逢集日依然早起,至于卖出去多少菜蔬,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一个庄稼人来说,种菜不仅是乐趣,也是职业,不管每天卖出去多少菜蔬,都是需照常进行的工作:如果农人不再种庄稼和菜蔬,那还能是农人吗?这样的理念,在工业时代,也许是更值得探讨的一种朴素品质吧,正如亚力克·福奇所说的“工匠精神”了。


刊于2015年7月6日《天津日报·满庭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