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昨天,收到杨锦麟先生的新书《杨言》(新星出版社2015年4月初版),那是《南方人物周刊》来信专栏的集锦。其中有两次提到了5·12地震。
第119期的来信标题为《我从灾区归来》,本期杂志的封面主题为《震恸中国》。来信全文如下:
《我从灾区归来》 
  走进灾区,从灾区归来,我更近距离感受到这种悲伤和震撼的重量。 
  走近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映秀小学、映秀幼儿园的废墟和瓦砾堆,瓦砾堆下仍然有数以百计孩子的尸体没有挖掘出来。我在漩口中学坍塌的教学楼瓦砾下,看到了几只已经腐烂的、被压在瓦砾之下的手臂…… 
  我看到了仍然不断对着瓦砾呼唤孩子名字的父亲,看到了泪流满面不断在废墟中寻觅孩子书包的母亲,我泪流满面。 
  死去的多半是孩子,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在都江堰,在绵竹,在什邡………最先倒塌的多半是学校。 
  走进灾区,我真切感受到自然灾害无法抗拒和避免的威力,从灾区归来,我除了悲伤和震撼之外,还有的是愤怒。 
  孩子们何辜,他们原本是共和国的希望和未来!
第121期的来信标题为《忘不了的眼眸》,本期杂志的封面主题为《忘川·记川》。来信全文如下:
《忘不了的眼眸》
  看多了灾区惨况的新闻照片之后,再看到本期封面那一只充满血丝,但依然还有一丝放达乐观笑意的眼睛,我心中充满了暖意。我想这位素昧平生的孩子脸上的另一只眼睛,不可能同时饱含着泪水。 
  看得出孩子刚刚从地震的惊骇中逃出,她是生还者,眼角和眉毛处还留有创伤的疤痕。幸免于难的孩子不多,几乎是生命中的奇迹。 
  孩子的眼睛,似乎也在诉说很多生命的故事,活着的,死去的,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还活着。
  
  清理废墟的士兵告诉我,那些活活埋在瓦砾下的孩子,尸体多半已经腐烂,很多孩子的眼睛都没有闭上。 
  活着真好! 
  我活着,我将再起!这是封面女孩的眼睛传递的讯息。 
  忘不了这眼眸!
前一篇:当美食成了回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