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美食成了回忆

(2015-05-11 07:10:38)
标签:

杂谈

当美食成了回忆 美食书这几年很流行,可有不少书仅仅是讲食物的吃法做法之类的事,倒不如看食谱更为科学吧。几年前,我跟做美食杂志的编辑交流,真期待在文章里读到世情人情,以及社会的流变等等状况。当我拿到美食家巴陵先生的新著《最好的食光》(清华大学出版社)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那食光不是怀旧,也不是传统文化的转化、建构的结果,而是因为食物散发出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地的饮食风格。

《最好的食光》记录的是湖南新化的梅山腹地圳上镇。这个小镇我未曾去过,但在去年我曾跟几位朋友到新化寻茶,得以品尝到新化的种种美食:米粉肉、三合汤、雷打鸭……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就在想象,这样美食丰富的地方,真是该有让各地朋友了解的必要。正好,巴陵将这些食物与记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化美食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传扬故乡味道。

当我们谈论美食时,不能脱离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否则美食就成了无本之末。比如新化人嗜麻辣、盐味重,皆因旧时新化人生活辛苦所致。新化也是蚩尤故里,这不难想象先民在此生活的场景。食材短缺,倘若只是一种口味,就难以满足日常需求,于是就不断地谋求变化,这才形成了新化独特的饮食格调,虽与不少地方的饮食接近,却又有独自的味道。

巴陵将新化美食细分为荤肴宴会、腥味小鲜、童年滋味,以及素味一生等类别,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用情是深厚的,就我所吃过的几样食物如杯子糕、寡蛋等来看,却也如他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各富特色。

巴陵说其熟悉的圳上镇的饮食有四五百道之多,这也只是一个概数。这些大都是每天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看上去都很普通,倘若仔细观察,或许才能发现它与民风民俗有着莫大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会做菜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菜肴都是一家人的主要家庭食谱。所以,这种综合性食谱和选择性遗传,都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传承。其实,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食谱和菜单,他们在秘密的流传,在选择性传承和改良,成就了妈妈的味道。我们的记忆,也就记住了妈妈的味道,成为了世界的美味和人类共同的记忆,及最美的食光。

在《最好的食光》里,巴陵仅仅记录了三十种食物,在他的眼里,这就是故乡的味道,也是对已消逝饮食的追念。有趣的是,这食光唯有消逝了,似乎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可解读为何我们谈论美食时更多的是回忆小时候的味道了。从吃情岁月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在暗含了对食物的最初记忆吧。

食物与人的美好关系,这才是美食书应该关注的重点,但看了太多对饮食的记述,恰如朋友所言:“国内作者的美食书,多数都是回忆小时候。我有时会想,是不是小时候的东西就真那么好吃,我最后觉得,不一定有现在好吃,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小时候很难吃得到,比如很多东西一年只吃得到一次,那当然永远都是美味了,再美好的东西,得之容易,天天吃,都会乏味的。所以,看看眼前吧,不要总是回忆。”

这让我想起美食家焦桐的饮食写作。感谢巴陵,让我们能够找到最美最好的食光。不过,最好的食光不只是过去,也还在当下。因之,当我们在怀念已逝的食光时,也要珍视当下。那正在发生的饮食时光,是幸福的源头,也是对食物的最好记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场音乐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