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吴德彦的诗

(2015-03-15 08:07:26)
标签:

杂谈

读吴德彦的诗
朱晓剑

成都诗人众多,有时给人的感觉,参加这样那样的诗歌活动,犹如赶场。认真的诗人,大都不屑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诗人更重要的是写出有价值的作品。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吴德彦,我想是恰当的。
 我认识吴德彦时,他那时只出了册《德彦的诗》,诗意盎然,让人看到的不只是有激情的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多有探求。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写诗,也在新闻媒体圈里东奔西走,远赴贵阳,在成都工作也多有变动。但他始终保持了激情。热情,且在继续写作。可能他是最不像诗人的诗人,他写诗也好,生活也好,都赋予不一样的意义。最近读到他的《碎瓷》诗集,很是惊喜。
   《碎瓷》是一部十四行诗的诗集。这部诗集,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确实,他不像一些诗人那样爱好抒情,或者说他让诗意充满了诗句:……归途?已是难以辩认了/异乡已是故乡——/被风浸透的灵魂,将在何处栖息?像这样的句子,在诗集中频频出现。这与他奔波的生活相比,虽丰饶,却不是锋刃。事实上,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呈现诗意,对诗人来说,它不再是一种手艺,而是对生活的深度探索。从而在诗歌里呈现出某种丰沛的能量。
这也是一部情感之作。吴德彦在诗歌中所追求的不是速度(总体看,这些年他的诗歌数量是不多的)。但他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回归生活本色。所以我们读出的诗句不一定要有力量,但符合诗歌美学,如第二章《碎瓷》中的一节:这夜晚多么安祥,这风/多么宁静/这咆哮的大海,多么动听……这样的对比也许更能探知生命状态与复杂世界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读到的吴德彦是聚会时的那个诗人吗?我有点疑惑。疑惑在于虽然诗人的头衔犹如桂冠,许多多年不写诗的诗人比比皆是,却一样拥有诗人的名号。吴德彦却一直在书写。这就是诗人之间的区别。
写诗是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它可能简化了生活中复杂与浮躁。《法曲献仙音》一章里的《忆秦娥》:我在风静的黎明赶回故土/宁静的宅院里,父亲在桂树下喝茶/抽烟。母亲的身影在厨房里晃荡……这样的生活场景是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当我们从生活本身抽离出来,再看世界,或许就能够看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最后两章,都可归入情诗的类别。情诗最难以书写,就在于它看似简单,却容易写得滥情而流俗,反而失去了爱情的味道。可能在今天,谈爱情的奢侈,正如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一样不可得,却又有了别样的含义。那是对情感细节的关注,并且简化成一首首诗歌来。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可贵的。
吴德彦写诗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古意。在现代与传统、时尚与潮流之间,他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他却在努力诠释什么是诗意。在这一点上,他是异质的,或如罗兰·巴特所说的“绝对珍贵和不可让渡的地方”。功利化诗歌写作在今天看似是多样化的,更多的只能归类为附庸风雅,与诗歌无关。从这个角度看吴德彦的诗歌写作,或许会更有稀有金属之感。
诗歌当然需要有质感。《碎瓷》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诗意的生活,从这里出发,好像我看到了吴德彦风尘仆仆赶路的形象。在今天做一名伪诗人很容易,做一个有开创意义,不重复自己的诗人很难。我想,吴德彦做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剑楼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