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乡邦文献的挖掘、整理,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传承的大问题。但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似乎我们忘记了这茬儿。所以,我们看见胡吃海喝的场景,却少见有人对乡邦文献“投去一瞥”。
前不久,跟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女老总聊天,说起这件事,颇有点寂寞在。她说,就是把我的沉香买了也愿意做这样的事。这当是让人敬佩的事。但乡邦文献的整理,无疑不是有钱就能办得到的,需要有学识有想法的人来自,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让我想起天津的王振良先生带着团队做《天津记忆》和《问津》,以及集大成者《问津文库》,深圳的南兆旭先生带着团队做《深圳植物笔记》……做这样的事,是源于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热爱,而非单纯地从赚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建议几位朋友对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做一些口述资料的整理,以及撰写相应的文章,当时说的很热闹,终究没有下文。这真是让人唏嘘。
如果说市场化让人们的着眼点越来越急功近利的话,那么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可就赚不了多少钱(花钱的地方远远大于收益)。所以谈到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有价值,值得去做,一旦具体操作起来,可能有不少人就远离了。这也完全可以理解:没有钱赚,干嘛做这样的事呢?
可有时想想,倘若一地的文化在某一阶段没有人再去关注、整理,文化势必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断层。如此一来,这就像人生中留下的几许空白。多少年以后,凭借记忆也无法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