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朱晓剑的《微阅读》
2015-01-09 15:41 星期五
认识晓剑的时间不算长。因为我唯一的博客“昕孺阁”开在天涯社区,作为电子杂志《天涯读书周刊》主编的晓剑,时常在百忙中抽暇光临,耐心发展我成为周刊的作者。后来,我奉命担任“为先在线”网站博客频道主编,颇想了解教育的晓剑欣然前来开辟了一块自留地。有晓剑这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加盟,“为先在线”的博客频道很是风光了一把。
都忙于工作,有联系,却不密切。2014年10月底,第12届民间读书年会由株洲主办,我们终于见面了。我在年会日记中这样写道:
“朱晓剑,其实是老朋友了,仅仅没见面而已。照片上他显得蛮悍如匪,见到本人却是面善如佛。我笑说,他最好做读书年会的‘吉祥物’。本次年会,晓剑和传新兄19号就到了株洲,自愿参与筹备工作,了不起。”
23号晚上,我去找他聊天,他不在房间。我们就只有在会上会下碰面时,点点头,笑一笑,或者寒暄一两句。回长沙后,我写了长篇的《株洲年会日记》,他将之刊发在《天涯读书周刊》的年会特刊上。
读书人,大多以书相通,因书成友。要感谢日记专家于晓明先生,他主编的“本色文丛”同时邀约我和晓剑入列。“千里姻缘一线牵”,我和晓剑因之而交往更密。可能由于这类书市场不大,出版社的态度并不积极,慢慢悠悠折腾了一两年。我和晓剑时常在QQ上交流信息,他将出版社制作的封面发给我,在微博上进行宣传,告诉我书进厂的日期……让人高兴的是,书印出来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我们只得到极少的样书。重情义的晓剑,从他极少的样书中抠出一本送给我,并在扉页题签:
“昕孺兄:相识于网络,又能忝列本色文丛,相遇即是美好故事。”
说得真好啊。相遇即是美好故事。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他的《微阅读》,让美好故事再续美好篇章。在微时代,微博、微信横行,纸质阅读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朱晓剑的读书态度却选择了“细微”——不惮其小,不惮其繁,无微而不至。读他的《微阅读》,我感叹他读书真多,而且极杂。他还要四处参加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和书评家、观察家、美食家、出版家、诗人等打成一片。我没想到的是,他早就跟我的朋友袁复生是朋友,2008年他们一起搞烂书榜;我更没想到的是,他还和我的兄弟龚军辉很熟,称之为“兄”……我觉得,这家伙简直在我周围无孔不入,不由得心生欢喜。
晓剑长期将读书和行走串通在一起,边走边读,边读边走,边读边评。所以,他虽名之为“微阅读”,累积起来却是洋洋大观。阅书与人夥矣,识见自会不浅。比如,他认为军辉他们出版社推出的“青辣椒”丛书,内容上还需要下功夫,“看看国外类似的作品和国内的差异,就会发现点什么,其实,不是儿童文学不好看,而是没有找到其途径和策略吧”。我觉得,一语中的。
再比如他评《民国模范作文》一书,当头就是两个字“跟风”。他说:“不是民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的。”当看到这本书的编者名叫“时毛”,我不禁哑然一笑。
他还评到我们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科学启蒙》杂志:“针对学生的期刊以前关注较少,但总体感觉说教味多一些。而《科学启蒙》所提供的新知,以通俗的方式让小读者接受,漫画也有一些,活泼的方式让杂志更具活力。”
他评价董宁文的《开卷闲话六编》说:“做这样的书事记录,看上去简单,实则颇为困难,更何况要坚持下来。”这的确是知人之言。没错,文学创作是一件探索的、有趣的事情,但文事、书事的收集、整理工作非常繁琐,而且单调,只有像宁文兄这样坐得冷板凳的人,才能安之若山,甘之如饴。
整本书出现了一次我的名字,晓剑在2011年10月14日的日记中,摘录了第九届温州读书年会当天下午分组讨论的名单,我忝列第一组。那次年会,晓剑因故没去,否则我们的见面将提前三年。
更有意思的是,那天下午的讨论我也不在场,我开小差,到温州市区游玩去了。因此,我借晓剑摘录的这个名单上了他的大著《微阅读》,而我在这个名单中其实是一个缺席者。
前一篇:《马叙伦》
后一篇:走出去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