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共知青沙龙

(2014-10-17 09:11:17)
标签:

沙龙

知青

文化

安徽

蓝紫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公共知青沙龙

 

几年前,朋友蓝紫木槿曾告诉我说,合肥有个公共知青沙龙。沙龙很好玩嘛,于是就在网上注册。如此就在网上跟这帮安徽同乡、文化精英相遇,这也正如其所倡导的“分享·影响”。

这次到合肥参加由公共知青沙龙的安徽首届好文字盛典,在我只是出行的一站。想不到在书店里,还有红地毯秀,更不要说给作家颁奖。说实话,我从安徽“出走”十多年,总觉得安徽文化有点保守,不够积极进取,在学术圈,也难得有叫响的人物,这多半是源于地方文化的延展不足,倒是在外地的安徽作家、学者做的风生水起。

不过,这一次,见到一百多位媒体人士、作家、艺术家,还是有些惊讶。不少是从网络相识,却没有见面的机缘。有了这次活动,才让我见识他们的真面目。我在网络上玩耍,混过论坛、开过博客,无非是气味相投、好玩而已,其他的并没有讲究太多,但公共知青沙龙团聚了在合肥的文化创意人士,形成抱团取暖的方式,则是我欣赏的做法。

这可能被认为是小圈子的事,但未来的文化发展可能是由不同的圈子组成。在八年时间,公共知青沙龙的数字相关的有:两百六十位作者,一万七千篇文章,这个数字在商业网站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地方文化博客上中,却是不可小看的数字了。

众多人物在沙龙里玩,谈书说旅行,聊摄影……与段海、于继勇、常河、章玉政、蓝紫木槿等朋友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这是网络改变人际关系的最大可能性。早十几二十年前,这种交往是不大可能的事。

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文化沙龙,真是文化之幸。如果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也有可能促进地方文化的未来发展多元的可能性。由此我进一步想到,文化发展不一定要多宏观,对地方而言,这种接地气的沙龙所构筑的交流平台,正是延续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它所带动的是文化潜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谁还读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