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芜故居记

(2014-09-13 08:13:15)
标签:

杂谈

今年是流浪作家艾芜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他的故乡——成都新都清流镇恢复重建了他的故居。一片绿色稻田中,小院落,簇新中,展现出岁月的沧桑。艾芜早年从云南进入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在路上,他见证了种种风景。《南行记》是他的最佳纪录。

艾芜故居早先是破败的,也不引人注意。去年,才有了重建艾芜故居的规划。新故居是这样布局的:正房两边延伸出两通厢房,整体呈凹字形,中间的院坝里还高耸着三棵“水冬瓜”树。虽说刚翻新不久,但如今这座“三合院”依旧保持了艾芜先生幼年居住时的风貌,屋顶青瓦重重叠叠,泛黄的院墙显得厚实、稳当,院墙和大门顶上还根据艾芜之子汤继湘的回忆,铺上了厚厚的茅草。

对艾芜的纪念,最好的是恢复旧居的模样。除了清流镇的故居之外,在新都的桂湖公园建了一尊塑像。在他曾寓居的青岛也还保留了一处。成都因抗战原因也曾有不少文化名人寓居于此,但他们的旧居,早已被拆迁的拆迁,几无保留下来的可能。

在强调物质生活的今天,一些离世的艺术家(包括作家)如今大多只活在“粉丝”的心目中,在日常生活中,因其影响力日渐趋微,也就被忽略掉了。艾芜在今天能被地方政府重视,皆因其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艾芜的低调和传奇,常常被人谈起,但他写文章不过是因为有话要说而已。

艾芜故居的落成,可看作对他文学成就的认可。在纪念座谈会上,听到不同的领导大讲他作品的意义之类的“大词”,仿佛让人看到他的摇头和叹息。

是的,在今天最好的纪念艾芜的方式,有一处故居,读一读他的作品,就已足够,至于我们该怎样解读他的世界,那跟他早没关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设计”生活
后一篇:微閱讀的沉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