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评论何妨接地气

(2014-08-31 09:15:25)
标签:

杂谈

前不久,参加一个画展,看画本来是各有己见的事,旁边有一位评论家给作品以很高的赞誉。在他看来,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一大堆套话、大话下来,却找不到能代表自己观点的话。我在旁边听了,就忍住笑,独自走开去。这样的评论时常在画展上会见到。那作品是否真如其所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却未必如此。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湖北一诗人参评鲁迅文学奖,此前他的作品也召开研讨会,不少著名诗人、评论家与会,且发表许多诸如“填补了史诗书写楚文化、岭南文化的空白”、“古体诗洋溢着现代精神”的称赞,倒是没看到一句批评的话,这可能是吃别人的饭,嘴短而已。但仔细想想,艺术市场与此何其相似,这也许正是当下的评论环境相关,才有了艺术的繁荣市场,可这种繁荣却距离真正的艺术繁荣尚有距离。

拿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皆因在艺术上的探讨(批评、本质、技术等等),向来是见仁见智,但也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不夸大客观看待。这要求看似简单却也很复杂,评者与被评者的心态如今都有点浮躁气,容易走向极端,往死里夸,术语、概念都可以随意地套用,但这有多大的价值?艺术家看评论,可能更在意的是这种无下限的称赞,至于客观评论,则给以冷眼,“不过是嫉妒而已”,又或者是“看不懂这作品”。遇上这样的画家,我是宁愿绕道而行,既然你是大师,就应该有大师范儿,别人说好说歹你都得有点雅量承受。

这其实跟当下的评论环境大有关系。试想,这评论不够客观,不接地气,那又如何让观者看出艺术的妙趣?这并非是源于艺术评论是否科班出身,而是在对待艺术作品这个问题上是否多一些“人话”,即是正常的视角去看待。倘若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又岂能促进艺术的进步?

艺术家的态度似也决定了艺术评论的方向。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朴素的想法自然希望得到客观的评论,但在艺术评论领域,除了创新、境界、思想、多元、传统之外,我们是否还能找出更贴近作品的词语?我想,这可能是艺术评论走进一个范式,从而将艺术本质的东西忽略掉了,这就无法还原艺术的现场,即便是面对艺术作品,看似高大上的词语,却显得有些语无伦次。说到底,这还是停留在一个艺术评论的原初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评论的作为不仅仅是艺术欣赏、宣传,也还包括了批评的因素。针对这种状况,窃以为,艺术评论首先要让人读懂则可,在评论中要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至于这到底是恰当的分析,还是“误读”,都没有什么要紧,那是“我”对艺术的见解,仅此而已。这就要求艺术评论有识见,能够出经入史,对具体的艺术品有真切的个人感受。做到这一点,说实话,还真不是太难的事,只需有的放矢的放言就是了。

美术史家陈传席曾经表示,好作品有四个标准和一个原则。在他看来,技术和功力是第一个标准。首先画家要有技术,技术是基础,然后要加强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有功力,功力是技术的升华。这个标准还包括独创性或者鲜明特色、审美性和社会公认。而原则就是要有清气(那种浊气、粗野气、江湖气肯定不行)。像他这样的批评家还是太少了些,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曾跟几位艺术评论家闲聊,就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可能是因私下聊天,谈论艺术就更生动不少,那种喜悦与遗憾都在言谈举止之间,让人轻易就能读懂。这是艺术评论里找不见的状态。那么,以此来观察我们的艺术评论,恰恰是缺失这种氛围,才显得生硬,可亲可近就更谈不上。

倘若从艺术评论的历史来看,或许就更容易发现,评论者对艺术的鉴赏水准决定了艺术品的走向,这是对艺术发展、趋势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评论家对艺术的喜好,这种经验可能会失之偏颇,却不无价值。而反观今天的我们艺术评论,则难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便有,也常常被这样那样的赞誉所遮蔽。

朱光潜先生在写作美学批评时.力求做到“有深度的通俗”,即接地气和艺术味的有机结合,这也应该是当下的艺术评论的一种方式,艺术评论可通过这个让更多的人理解艺术,这才能够让艺术走近大众,不至于成为艺术圈子的欣赏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题签记
后一篇:树到哪儿去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