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深圳晋东南兄来成都,我跟他闲聊,说起星期二府河边上的天然居茶园搞的文化沙龙。他说很有意思。于是,周二同往。他来的时候带来了流沙河先生的两册书。他说起在成都购书中心的趣闻。
早上九点半,书城开门,他已早早地在门口等着,进了门从一楼到三楼。找沙河老师的书,没找见。他只好询问店员,店员问他是刘沙河吗?他当然说不是,他就告诉店员名字的正确写法,然后店员查了下,说有书,却没有找到。他又从三楼折腾到一楼,不死心,就继续在书店里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两册《庄子现代版》。这让我想起在书城寻找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的故事来。
于是,晋兄就有了疑问,其一是,把流沙河写成刘沙河,可见店员对业务不太熟悉。其二是像沙河老师这样“国宝”级的人物真该享受专柜推荐。书店也可设置一个成都作家的专柜。
我笑说,店员不熟悉书,多半是读书少的缘故。不设专柜嘛,那是因为设置专柜也可能增加不了销量的可能(其实未必是这么回事)。我去过一些外地的书店,当地作家的书或摆于显眼位置,或设置专柜,这本就是地方文化推广的一部分。成都是一个务实的城市,在这些细节上未必会留意那么多。
沙河老师也来了现场,戴着一副眼镜,在跟一群老朋友喝茶。我先带晋兄求他签名,“这是从从深圳来的朋友,特地来拜访您。”晋兄也过来打招呼,并做了介绍,递上两册书,沙河老师从包里拿出钢笔,问了姓名,在带来的两册书上题签:一是赵倚平先生 流沙河 二零一四年暮春;一是晋东南先生 成都府河岸上 流沙河 2014.4.22。然后,两人合影,我连续拍了两张照片。
晒着春天的太阳,树荫下,有点斑驳的感觉,坐在露天堤坝里,晋东南说:“深圳就没有这样喝茶的地方。”继续喝茶、闲聊。我注意到喝茶的人虽然多,但跟沙河老师摆谈的不太多。记得彭雄先生曾在博客上说他不再记录这茶聚。想想他记录的二百余场茶聚的场景,温暖而又动人,一杯茶就可学到不少东西,如今没了记录,真是遗憾。晋兄说,这样的喝茶活动你得多来,肯定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