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聊朱晓剑

(2014-07-07 08:06:38)
标签:

闲言碎语

沈胜衣

文字

短文

分类: 相关评论

闲聊朱晓剑

作者:靳逊 来源:井冈山报 字数:1461
    ■靳逊

    我读新作者的文字不是很多,因为闲暇有限,那些民国的老人们,就够我消化一阵了。再说,十多年前,读陌生作者的文字也不少,感觉他们都在自己设置的圈子里,稍一多读,就感觉有些作茧自缚了。所以,我尽量少读或者不读。在我的印象中,新写手花拳绣腿的居多,真正有实力的真是很少。
    知道朱晓剑,是前年的事,他有一本书叫《书式生活》,在买之前,我怕读不进去,又尝试着在他博客上下载了数篇短文。这几年买书稍多,有的作者名头很大,但书买来了就是读不进去,书要读不进去,不等于白买了吗?记得初读晓剑,是这样一种印象:读一篇两篇还觉得新鲜,三篇之后,就有点烦了。这跟人吃东西有点类似,好吃的东西一多,味蕾就麻木,再好吃的东西,也吃不出好味道了。因此晓剑的书,我不是一次就读完的,是那种有一搭无一搭的方式读了下来的。他去年出的这两本书,是我专门下单买回来的,多好的朋友,我不愿意索书,心里话:想读自己买呀!能花几个钱呢。这样,《杯酒慰风尘》和《闲言碎语》就来到了我的寒舍。《闲言碎语》还是小精装。翻翻书吧,版式,装帧,封面设计,忒合己意,看了序跋,又看目录,再闲闲地读几篇短文,就高兴地说:这金城小庙,还真的养着大和尚呢。之后,仍是一如既往地闲翻闲读,每读一篇心仪的短文,则如品到成都美食那般激动。晓剑不在文中引经据典,偶有引用也靠记忆,并不翻书,所以他文中的句式,是他吸收之后的样子,自然妥帖。读其文时,我就觉出,此兄行文乃真性情,语言虽不精美但质感极佳。等两本书都读下来,再读的时候,还有没有消化的新鲜。
    《杯酒慰风尘》里有一组文字叫《吃货帮》,光名字就挺好玩。开篇即是《川东人家见沈郎》。沈郎就是沈胜衣,他是书痴,天涯社区的活跃分子。
    我逛天涯时,常常看到他的文章加精推荐,也读过一部分,但因我不喜欢天涯的生存方式,在离开榕树下之后,朋友又替我注册了新浪,我就在新浪安家了。晓剑写与沈胜衣的见面,自然而有风致,耐读又令人快慰。此前,形容晓剑的文字,我用了一组词:虱子咬人,即疼又痒。看来不是十分    准确,也不能将其涵盖,是由于他后来这两本书,现出了他的另一面,这是让我意外的。
    我读书有个习惯,只要作者还有书我没读,就会想着买回来再读,这不,在买了《书式生活》《杯酒慰风尘》《闲言碎语》之后,又买了《书店病人》和《舌尖风流》。两本书也读完了,就来聊聊朱晓剑吧。我觉得,朱晓剑给我的感觉第一是新,即文字表现的新,那些新词和看到的新生活。如他在《成都写作》里说:“男的更着重的是它(成都)的糜烂,而女的写的则是它的温情。”此时的朱晓剑是清醒的,因为他从成都混沌的生活里,还发现诗意,并且写了出来,写出了新意,这就有点难得了。二是行文的诡异,诡异的表现形式,是出其不意之意,这也是一种新,但这种新与清新不同,外地人用川话来读,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曾在四川的重庆读过几年书,也到过成都,但那是三十年前了。在城市日新月异的现代,甭说三十年,就是十年不到一座城市,再去了,也有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呀。但是,语言不同,除了那些新鲜的词汇以外,它骨子里的变化,相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还是差了很多的。如果用川话读这几本书中的某些篇章,读者会有独到的收获的,至少在一些字词的感受上,会迥异于一般作者。三是庞杂,这指是他笔触涉及的领域,真是又宽又广,说百科全书有点过,用其它的词,我还真没想出来。四是闲,晓剑的文字,通篇都有一股子闲闲的味道,清雅而简单。打个比方吧,吃过成都泡菜的人应该记得嚼鸭掌时的感受,嚼时一个味,等嚼完了还有一种味,此种滋味勾魂。
    朱晓剑的文字,就有这种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