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本书都有生命

(2014-06-04 19:50:34)
标签:

杂谈

每一本书都有生命

 ——访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得主姜晓铭 

本报记者郭亚群陈艳

近期,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结果出炉。我市的姜晓铭家庭成功入选。

姜晓铭:1967年6月生,号积树居主,兴化人。中国阅读学会会员、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兴化市政协委员。嗜读书好文史,以读书聚书为乐,写作集藏为趣,先后在《收藏》、《美术报》、《现代书画家》、《书人》、《芳草地》、《日记杂志》、《点滴》、《泰山文史》、《泰山书院》、《兴化日报》、《青年人报》等报刊发表几十万字随笔、散文、文史小品、书话。有作品被收入《小学学什么——英才是这样炼成的》、《我的开卷》、《永远的紫风铃》等多部书中,著有《积树居话书》。

书如水晶永远闪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儿时,姜晓铭总会歪着小脑袋听慈爱的外婆一边做活,一边为他讲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婆告诉他,要敬惜字纸,有些人用有字的纸上厕所,那是对文字的极大不尊敬……孩提之年的耳濡目染,让姜晓铭对那些印着字的纸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学时,姜晓铭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辐辏巷至珠蕊巷出来经过竹巷。“珠蕊巷和竹巷的巷头有一家连环画出租店,店主姓吴,大家都叫他吴老头子。吴老头子家以前是专门制作头面首饰的银匠店,不让做首饰了,他就将家里的古书、连环画拿出来出租。每册一分钱,厚一些的两分钱,我大部分零用钱都花在他那儿。每天放学就到他店里看连环画,对于我这样的老主顾,吴老头子会在人少时拿出一些压箱底的古书给我看,看到一本本绵线装带木刻插图的书,我立即接到手中,使劲嗅着书中散发出的墨香,常常流连忘返,忘记回家的时间,我爸爸经常在吴老头子店里将我找回去。”这段话是姜晓铭《童心烂漫忆儿时》中的一段。他对吴老头子的连环画店是充满了感情的,那个不大的屋子承载了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可是文字寥寥无几的连环画根本满足不了姜晓铭对文字的渴求。他开始见到什么书都想办法找来读,1975年评《水浒》批宋江,他就将父亲从单位带回家供批判用的《水浒》找来读。有一次,从父亲桌子的抽屉夹层中翻出了一本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内有改琦绘四十幅精美插图,姜晓铭一见就爱不释手,偷偷将书藏了起来,放学一回家就躲在书房里读。

“我订的第一份杂志是《儿童时代》,1978年4月1日《儿童时代》出版复刊号,二十开三十六页的《儿童时代》(总第390期)复刊号。每期都有许多著名画家为《儿童时代》封面、封底或中页的连环画作画。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拿到杂志先翻看封三上张乐平先生画的《三毛爱科学》,知识宫里的《万宝全爷爷信箱》。这两位大家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还用水彩将陈力萍画的“空气在工作”连环画涂上色彩,还有包蕾、詹同文、朱延令插图的《狼来了》,田原《猎人争雁故事》……”现在说起那些都应该已经泛黄了的记忆时,姜晓铭依然恍然如昨,如数家珍。

在姜晓铭的童年记忆中,书如水晶一样,任何时候都会闪耀出美丽的光泽,让他在记忆的长河中能迅速发现那些珍宝。

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

因为从小就接受了外婆的谆谆教诲,姜晓铭对书报的爱惜超乎常人,在他的眼里,每一本书、每一张报纸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丰富充盈着他的生活。毛边本、名家题签本、有纪念意义的报纸,还有他努力多年才购得的书籍,他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搬出来,向我们展示,那时,他看着那些珍贵的物什,就如看着自己的孩子般疼惜。

“为了集齐《朱自清全集》,我花了整整十年。”姜晓铭告诉我们他喜欢朱自清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1996年当他在新华书店看到《朱自清全集》时,就喜不自禁,可是找了半天只有二至八卷,问了店员才知道是陆续出版的,这让他有一些失落。书买下后,他就天天盼望着其他各卷的出版,经常去书店打听书到了没有。这样的牵挂持续了两年,姜晓铭终于等来了《朱自清全集》的九至十二卷。十二卷书,唯独缺少了第一卷。这一本书也一直成为了他心中的惦念,多年来,他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第一卷,有一次在网上看见一书友有第一卷,他急忙联系,可是后来已成他人之物,为此他懊恼了很长时间。但这并没有让姜晓铭停止找寻的脚步,多年来,他一直不定期地在各个网站发帖求购。2008年12月23日,姜晓铭收到了来自南京的挂号信,原来是书友为他找寻到了《朱自清全集》第一卷,十年的苦苦寻觅,十年的耐心等待终于换来了《朱自清全集》的完善,这让姜晓铭现在提及仍然兴奋不已。

姜晓铭对毛边本的情有独钟也是出了名的。所谓毛边本,就是不切边的书,这种书需要读者自己用钝刀慢慢地一页页裁开,这样裁的书边参差不齐,纸毛茸茸的,形成一种自然未经雕琢的魅力,犹如盈盈而来的处子一般。十多年前姜晓铭得到了山西作家杨栋先生赠予的毛边本,自那时起,他对毛边本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至今他已拥有了一百多部毛边签名本。2007年,姜晓铭收到了龚明德先生寄来的两本毛边本——《董桥文录》、《新文学散札》,两本书上都题着跋,他如获至宝,点上一柱清香,泡上一杯清茶,享受得书之喜。轻轻用刀慢慢地裁着精致的毛边本,把玩摩挲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他甚至能够感受到书籍的心跳,那是姜晓铭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刻仿佛从俗世中抽离,全世界只剩下了他与书。

在姜晓铭的眼里,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一段段故事赋予了书以生命,所以,随便拿出一本,姜晓铭都能听到书的心跳声。

姜晓铭的《积树居话书》

“读书,读字里行间的情真与意切,读书里书外的书缘与人缘,读人生在世的散淡与随意。读书就是这么简单。”这是姜晓铭《积树居话书》封面上的一句话。

《积树居话书》是姜晓铭的第一本书话集,不管是签名本、毛边本还是文玩、藏书票,每一样心爱至宝背后的故事流淌在他的笔端,成为了永恒的记忆。积树居是姜晓铭的书斋名,姜晓铭认为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人生也是如此,积树居意思就是要追求有所建树的人生。“《积树居话书》是我在书斋里谈书、话书的絮语,是我读书生活的点滴感受,这些文字记录了我与师友的情谊。”姜晓铭如是说。

《积树居话书》分为四个部分——书林叶拾、书边絮语、书林纪事、外七篇。第一部分主要是淘书、访书的经历,介绍姜晓铭的书斋匾、书斋对联、文玩、书签、藏书票、签名卡等,第二部分记录了他读书生活的点滴感悟,是读友朋的书评、书话集。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购藏书的故事,姜晓铭与文化大家书内书外的书缘与人缘;外七篇写了姜晓铭读书之余的集报爱好,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与了全国性的集报活动,他就将集报作为读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姜晓铭的眼中,最喜欢的还是书林纪事这一篇章,“它讲述了我与名家相识、结缘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生动,它表达了我对前辈们的尊重、对师长的敬爱、虚心学习的态度,表现了这些文化名人扶持后辈的大家风范。”文洁若、姜德明、陈子善、王稼句……姜晓铭与这些文坛重量级人物都曾有过交集,“认识先生多年,每年总会与先生见面或南京或苏州或兴化等地。每次与先生见面总会有收获,每次聆听先生讲话总能增长不少见识,每次与先生聚会总是充满欢愉。我与先生亦师亦友,先生视我若小兄弟……”姜晓铭与王稼句先生的感情甚好,先生现居苏州,姜晓铭经常去苏州探望,每次先生都会盛情款待他,让他有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2005年姜晓铭参加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间读书报刊研讨会,有幸与陈子善先生同住一室。会议期间拜访先生的书友不断,先生忙着题签,姜晓铭就帮着钤印。

与这些大家的书缘总是让姜晓铭回味无穷,在他的心里每一位大师都是读书路上的一盏明灯,为其指引前方的路。

记者手记

 我与姜晓铭先生认识颇久了,他与我的父亲是好朋友,但是登门拜访此番是第一次。刚进门我便有些吃惊,积树居与我之前住的房子面积是差不多的,在我的印象里,屋子还是很宽敞的,我儿时总会带很多小朋友到家里做游戏。而眼前的“积树居”不要说小朋友做游戏,就是站上几个人都会觉得拥挤。因为除了腾出让人走路的地方,其他地方就几乎都是书了。

房间最大的一个书橱几乎占据了房间的三分之一,里面分八层,里面的书整整齐齐、满满当当。随后姜晓铭又将书橱左侧的柜子打开,柜子是嵌进墙壁的,原来是将墙壁凿去了一部分做了这样一个书柜。不只这一处,在房间的西北角的墙壁同样如此。“只要能利用的空间我都利用了,能凿的墙壁也都凿了。”姜晓铭自嘲地说。通过西北角的书柜走进里面的房间,眼前除了一张床外,几乎满眼都是书,还有报纸。在床头的柜子上放着十几本书,姜晓铭说这是他最近翻出来的书。随后他走到之前的房间掀起床褥,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兴化城解放”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的《新华日报》。因为太珍贵怕不小心折了,所以用塑料包装套着,放在床褥下面。

 姜晓铭还将书桌上的砚台一一展示给我们看,“这是古代女子画眉用的砚台,这是用于书画的砚台,还有这个印泥,都是论两买的,真正好的印泥是非常昂贵的。”进入了“积树居”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满是珍宝的密地,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喜,都有让人好奇的玩意。

阳台上的乌龟总是伸长脖子聆听人们的对话,外面的鸟儿也总会适时的鸣叫几声,坐在书的海洋里,宠辱不惊,守着书人的一份宁静,听曲品茗是雅,读书写文是乐。这一种境界,无关功利,无关世俗,这里只有幽幽的书香……

 2014-05-23《兴化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