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隐秘的人生
(2014-04-05 08:11:46)
标签:
英雄不仅仅人类社会戏剧历史 |
分类: 书式生活 |
追寻隐秘的人生
一
在小说中,种种细节读来饶有趣味,且不说特图里亚诺的出场,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可谓是事无巨细,一一写来,让人着迷。比如他看了影碟《捷足未必先登》之后的心理变化,就耐人寻味,那一种微妙也让人发现他的叙述能力实在是微妙极了:“这个男人没有变,他还是原来的他。让数学老师感到惊诧的、特图里亚诺·马克西莫·阿方索情绪的骤变,不过是一种病理学状态的常见反应,即所谓的‘温顺的愤怒’。”这样的细节在书中可谓随处可见。
有论者认为,双生的题材经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每个国家的文学或艺术中,这也许是因为两个相似的面孔所具有的戏剧性。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拍摄过的那些著名的孪生姐妹照片就显示了这一点。它在各种形式和大小的题材中都有所表现,双胞胎的镜像性质在希腊神话中纳喀索斯(美少年,因自恋水中的影子以至憔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的传说里得到回应。它是人类的神话中最复杂的、重述最多的、最丰富的素材之一。那么,萨拉马戈的重述是老调重弹了?其实不然,他正是通过这个故事给现代人以寓言。
二
在谈到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萨拉马戈认为:“文学不能用来改变社会,我从来也不相信它有这种功能……尽管一本书发行100万册,我们也只能想到今天世界上有60亿人,所以那100万册书只属于极少数看书的人。”对《双生》来说,它所带给我们的不知是阅读上的享受,更能带来对人性的洞察:他用洞悉人性的声音将我们唤醒,使我们得以存在。
约翰·厄普代克曾说,像福克纳一样,萨拉马戈能够将任何非常之事加诸于生活之上,他对自己的灵感和写作目标非常自信。在《双生》中他所表现得克制和自信,故事的游刃有余,看上去就像是一部戏剧,却丰富无比。特图里亚诺从他的镜像中所看到的是自己,是人的欲望与想象,以及由此构成的现代生活。
要是细分这其中的情结,或许我们不得不说,“他”的出现是宇宙规律的偶然成果,还是全体人类的共同宿命?对此的观察和审视,几乎贯穿了萨拉马戈的所有作品,而这正如诺奖的授奖词所说的那样:“充满想象、同情和讽喻的寓言故事,不断地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加深理解。”
三
2012年,《双生》由加拿大新锐导演丹尼斯·维勒弗改为为电影《宿敌》。当这部电影首映以后,评论界赞声一片,每个人都目瞪口呆于电影曲折、存在主义的结尾。“这部电影有点考脑力,并且其架构是螺旋形的,”《电影人》说,“观众看不明白也算正常,但那应该是一种困惑的喜悦而非失望。它被拍得很有意思,就像我年轻时喜欢的《迷离境界》之类的电影,和库布里克(著名的电影大师)那些让我云里雾里的作品。”这种有意思,不妨解读为《双生》的魅力所在。
萨拉马戈虽是左翼作家,却是常常关注的是“另外世界”的少数人、个别人,使他们的生活成为重大的事件、经典的文献。《双生》或许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却在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似处,在面对诸如此类的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可以呈现出隐秘的人生,它常常不为人所知,但又无处不在。不过,也正因此,萨拉马戈发掘了人性中的黑洞。
故事虽残酷,那只是小说的一部分吗?似乎不仅仅是,也还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双生》正如同萨拉马戈的其他作品一样,总在强调一种品格与力量,“活着的人们需要再生”。不过,萨拉马戈对于人类社会的鞭挞,主要还是集中于人类社会的各种谎言和对公义的践踏。而在追寻隐秘的人生的同时,萨拉马戈也在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身处怎样的状态,都需找回自我。
《双生》[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