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如期而至,最让父母关心的话题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趣的寒假,而不是玩玩就过去了。这个寒假,亲情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也还没有过去。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城市里,不少爸爸爱上阅读,亲子阅读成为父亲参与育儿的一个最佳纽带。同时,亲子阅读不再是城市家庭特有的亲子活动,图画书也在逐渐改变外来务工家庭的生活和交流方式。而亲子阅读在乡村则没有这样乐观。
亲子阅读即是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今天,阅读更加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经典文化总编辑陈明俊认为,把孩子们留在纸本阅读中很重要,纸本阅读不同于网上浏览文字,带给孩子的阅读体验及对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更是不同的。在总结2013年度亲子阅读时,业内人士也认为,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温情,是亲子阅读的主题。当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需要的是温情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其他。相对于国人在沟通上的含蓄表达,阅读或许能更多地弥补这种交流的缺憾。
对于不喜欢读书的、排斥的孩子,那又该怎样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认为,做父母的,一定要用智慧渗透,不可强迫孩子。我觉得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要和孩子同步阅读,而且还要超前阅读,你读自己应该读的书,为自己,也要读孩子的书。自己不阅读,怎么能去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呢?孩子很不服气的。事实上,亲子阅读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段阅读时光,而是一段成长岁月。
当我们回顾百年的教育史时,或许会发现历史会有着些许惊人的相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理念的践行,也是教育未来的方式,开放的教育,宽容的方式,或许能为未来构筑更美好的中国梦,而要做到这一步,可以从亲子共读开始。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郭初阳有着十七载教学探索,重构语文精神;五年独立执教生涯,践行教学勇气。他的经历不可复制,今年他写下了《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他将语文教育还原到语文最初的状态,因之,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这个语文之旅不是郭初阳独立执教的纪实,而是他走上自由执教之路的心路历程。他认为,语文教育之为“成人”教育,在于文学千百年来对生命的观照。语文不该也不能缺失对孩子的两大人生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生命的轻视。应当如何开展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屡屡越界,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此外,郭初阳同法国教育部长探讨“不需要教学计划”的教育理念,去“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的飘逸洒脱,向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学习国学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在古今大家中对比发现文学的纯正趣味。怀着这样的心境,他踏上了语文之旅。他的实践正是坚守着教育发展的理念。
语文教育唯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它的缺失与优美,正是这样的比较,才让语文变得更为美丽一些,而这也事关教育的未来。
对父母来说,亲子共读所选择的书目或许更为关键一些。如何选择有营养、有内容的书远比所谓的励志读物更为可靠一些,书评人谷立立说,在选取图书还需注意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着眼于阅读,将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此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阅读质量有所提高。这才能达到亲子阅读的最佳效果,郭初阳的思考在今天看,正是对阅读的还原。
阅读,亲近自然
早在两年前,中国城市出版社引进了Usborne出版社知名儿童艺术创意书《365个艺术创意》,受到了年轻父母的欢迎。像这类图书在国内也有较大的市场。家长胡丽说,现在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了要有爱好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动手能力,在艺术生活与创意方面,虽然现在有不少类似的课堂教育,但就艺术提高而言,还是有所欠缺。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依靠父母进行言传身教,还需要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对孩子来说,自然界的奥妙多多,亲近自然,或能多一些生活的启迪。这几年,在国外流行的“游学营”也引起国内的家长注意,即通过旅行,加入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以此体验课堂上所没有的经验,也是难得的培养个人兴趣的方式。
不过,对很多家长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走出国门,在国内甚至在身边都可以“游学”,比如参观博物馆,走进动物园、植物园,或图书馆,都能收获不少。最直接则是阅读。最近几年,接力出版社在力推儿童文学,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终极动物百科》),还包括动物小说(牧铃动物文学系列)、自然游戏等类型的书。对孩子来说,这类图书的阅读也是接近自然的最适合方式。
面对数量庞杂的童书市场,家有幼儿的父母们是不是觉得无从下手?1月11日,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评选的“2013中国童书榜”在国家图书馆发布,为父母选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中的年度最佳童书奖包括:《羽毛》、《眼》、《大问题》、《河川》、《汉声数学绘本》、《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爱哭鬼小隼》、《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寻猫奇遇记》。同时,还评出了年度优秀童书奖,这些书分别是:《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吗?》、《杰德爷爷的理发店》、《这不是我的帽子》、《最神奇的梦》、《好困好困的蛇》、《星空》、《“我的自然科学课”系列》、《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15封信》、《穿裙子的小男子汉》、《童年河》。
面向未来的阅读
教育到底该向何处走?这不仅是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也是大众关心的话题。教育最初的意思是面向身心,通过一定手段所实施的方式。检讨今天的教育,素质虽时常被提起,但从根本上仍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以“不输在起跑线”来看待教育成为一种普遍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李鲆在《别把爸爸当家长》对此做出相应的思考。
这是由46封书信组成的书,每一封就一个问题进行阐述,那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而不是愤世嫉俗地抱怨或批评。今天的孩子所接触事物的渠道多元而又复杂,如何才能有个更符合世界潮流的价值观?这绝不是仅靠励志或正能量之类就能解决的问题。李鲆就具体的问题条分缕析,指出多种可能性,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不管是何种教育方式,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定教育的方向与方式。不过,教育所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方式。因之,开放式教育或许更为必要一些。这就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更机动灵活一些,以解决问题为依归,培养人才的思考、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的教育或许有更远的路要走。
今天的教育中充满了功利性、急躁,总是世俗地将孩子打造成一个没有个性、世故的人,唯有如此,似乎才能充满竞争力。当他(她)有了竞争力的砝码之后,却欠缺一些人文情怀,以此来生活,对生活中的许多事少了一份关怀,那与冷血动物又有什么两样呢。在教育的未来,倘若没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没有个性,谈未来就有些不大靠谱了。
当我们比较不同的教育方式之后,我们或许会相信,培养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快乐的人,远比成为成功人士更重要一些——毕竟成功人士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过得还是普通的生活。
在亲子共读中,也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大人的耐心与孩子的抵触,面临孩子青春叛逆期带来的紧张关系;孩子已经很努力,父母也很辛苦,却依然换不来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既希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又不愿放手任其做决定,陷入两难境地;爸爸妈妈跟爷爷奶奶的观念差异,导致孩子的教育方法达不成共识……韩国妈妈智光的《妈妈课》则是教父母如何正确地爱子女。这也是亲子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一环。
亲子阅读中就生活中相关的种种问题进行探讨,既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也能增进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别把爸爸当家长》在平等中交流,在这样的氛围里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才会把阅读变得更美好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