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书店,开书店,逛书店,还会在逛的同时偶尔忍不住动手整理书架上的书。他们对书店的爱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他们被朱晓剑称为“书店病人”。
所谓书店病人,朱晓剑的理解是,这些人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作为本土著名书评人,朱晓剑自己也是位不折不扣的“书店病人”,他最近还为这样一群人和他们心爱的书店写了本书,名字自然也叫《书店病人》,关于书店主人和书客们的种种故事、情怀、风景,写了个痛快。
不过,在他应邀为大周末写的这篇稿子里,朱晓剑说的全是别人的书和书店。他自己,只在这些书和书店间,继续逛来逛去。
吸引人的书店
胜在细节
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然成为一种传奇,成为不少旅游者观光的目的地之一。台北的诚品书店也当属此列。有意思的是,成都毓秀苑阅读主题酒店也以“芳邻路10号”来界定其身份了。对许多书店病人来说,开书店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兼备智慧。在《业余书店》里,作者邱小石如实记录了独立书店读易洞的成长历程,内容涉及书店经营的故事、乐趣与思考的方方面面。这虽然只是开书店的记录之一,却让我们看到书店成长中的艰辛。
今年初,80后硕士雅倩编的《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成为书店达人们最喜爱的一本书,将中国23个省份最强大、最有特色的88家书店进行了基础素描,是一本力求详尽的“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但对于开书店的那些事儿,较少直接的描述。开书店的故事不仅有着优雅的一面,更有着创业的艰辛。
那些在书店业最著名的书店如万圣书园、先锋书店、西西弗书店、青苑书店、万邦图书城等等,经营时间都超过了10年以上,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而新型书店如时尚廊、方所书店、今日阅读书店则在新经济时代快速崛起,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呢?
绝大多数书店看上去相差不是特别大,但能吸引人的书店,却是胜在细节上,这包括书籍的陈列、场地的布置,以及对书架的巧妙运用,这也还包括其所引进的文创产品是否独特有关。在书店达人锺芳玲看来,这些小细节和书店氛围正是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可能。
读读扫红的《尚书吧故事》和《坐店翻书》,大致能感受到书店的故事与趣味是滋养着书店的灵魂。
不同的人物在书店登场,相遇,那一种美好或忧伤让人惦念、回味。
逛书店是种“有氧生活”
“全天候读书人”杨小洲说,逛书店总是爱书人心中一件愉快的事,往往过程引人喜悦,结果令人回味,并伴有意外的发现,似乎那些收获本不为自己所有,只因与某书有缘,得到上天赐予,一见倾心,过后再想,都要惊叹缘分如此。
在北京的书店你会遇到止庵、谢其章,到杭州你或许会遇见魏英杰、周华诚、傅国涌,在厦门你可能遇到南宋,在长沙是彭国梁……他们逛的书店,所延续的是一个城市的书店文化与书香,由此让我们见识了不同城市的书店风景。
逛书店的事儿不外乎访书,但除此之外还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同好”,交流对书的意见,分享书中的故事,则可视为书店文化的延伸了。
编辑《独立书店,你好!》系列的薛原来成都,我曾带着他一连逛了十多家书店,有的书店如弘文书局、读好书、印象大书坊如今已消失掉了。台湾永和小小书房的刘虹风在逛一家旧书店时拍照,被店长拒绝,她跟我在电话中抱怨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书店?我们是在传播书店文化啊。还好,如今的书店都普遍摆出了“欢迎拍照”的姿态。
锺芳玲来成都,我带她逛三重奏镜像书吧,书吧创始人之一光哥拿出她写的《书店风景》请她签名;北京蜜蜂书店的张业宏在成都,不断地感叹成都的书店浓浓的氛围,在不同的书店间反复流连;先锋书店的钱晓华在逛象形书坊的时候说,成都真该有一家地标性的民营书店了。
同样,有机会去外地,我也会逛一逛当地的书店,比如去西安跟书友逛万邦图书城、博文书局,去绵阳跟诗人逛小雅书房,到昆明逛麦田书店……逛书店不仅仅为体验书店本身的存在感,也在于通过书店可以观察到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一种书店情结,更是体现了书店的价值所在。
这一场场书店故事,精彩,似乎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带着不同的书店达人在成都的书店里游逛、拍照,就好像抵达了最美妙的生活境界。有的朋友干脆将此定义为“有氧生活”。
开书店
永远不入“四大俗”
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318是今年流行新四大俗。不过,如果是开一间书店,则永远不在此列。开书店曾经被当作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存在,但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转型,这几年已让位给咖啡馆了。
即便是这样,书店作为一种文化空间而存在,其提供的内容可能包罗更多。学者许纪霖说,逛书店,不仅是买书,更重要的是享受网络购书感觉不到的书香品味。在新浪微博上,关于逛书店的信息多达140余万条,可见对书店认同的人群也还是人数可观。爱书人对书店的认知趋于一致:书店即是爱书人中的光。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对于爱书人来说,逛书店是一种享受。在大型书店游走,可以尽览书业的繁华,而小书店则让人找到理想中的桃源。不仅如此,那些跟书有关的活动,让书与生活变得更为亲密一些,缺乏了这些,一个城市的读书生活,恐怕会大打折扣的。
书店需要首先生存下来,才能有力量求得发展。书店的优雅更多时候是外在的表象,亟需的是与时代文化的调适,背后是对书店文化的坚持,当书店卖起了文创产品、咖啡馆之后,它们是否还是纯粹的书店?这样的争论看似是坚守,其实放弃了书店的多种可能性。
书店所营造出来的不同调性,是对书店文化的理解。对书店病人来说,这不是境界的差异,而是对阅读文化的可贵色调。在成都,逛这样那样的书店,大致能感受到:书店不是在玩概念,是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不管是逛书店,还是开书店,其坚持的是一份文化理想,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这一种优雅,在这个时代同样是值得珍惜的:没有书与书店的地方,总是让人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