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老师一起逛钟书社

标签:
第八届说是万多册这条街诗意 |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

一直想去湖北的十堰走走,倒不是对这里的汽车文化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因为书人书事,让人惦念。比如早些年的《书友》报有声有色,十堰新华书店还办一个毛边书局,也很有意思。这样的地方在全国城市也很少见,更不用说有一年这里还主办了全国读书民间年会。那盛况,我在不少文章里已读过了。却还没机会去十堰走一走,看一看。
上半年的时候,有朋友从成都出发,去神农架,说是要路过十堰,逛逛神农架,再去十堰也很不错的选择。就联系了李传新老师。但那次行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最后跑到了武汉,也未曾去十堰,想来不免有些遗憾。那就期待在未来某一天能去了。
八月之时,农夫山泉有个去丹江口看水源地的活动,欣然前往。住在武当山下,离十堰很近了,也就一二十公里吧。去,还是不去,一直很犹豫。
后来,还是决定去看看,联系了李传新老师,就坐大巴车去十堰。一直坐车到十堰火车站,再转公交车去文化广场,我们约在那里汇合。也许天热紧张,就提前一站下了车。在站台上电话联系,“我下车了,怎么没看见你呢?”我问李老师。李老师说,我也没看见你呀。这时候在站台的另一侧站在一位很像李传新的先生,我以为是他呢,就过去打招呼,他说,几年不见,你胖了不少。就这样扯了几句,从商店走出来一位年轻人,拿着饮料,就分给我们俩一人一瓶。然后步行,穿街,他们俩只顾聊天,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这时候,李老师又打电话来,说,怎么没看到你呢?我说,我们在走路,就过来了。那俩人还是边走边聊。我才发现搞错了,就走上过街天桥,在路的对面,那俩人还在向后面张望,可能很奇怪,怎么人突然不见了。我可不理会那么多,就快步走到公交站台,李老师在等着,我说了刚才的奇遇,真四奇怪的事。
李老师是在2010年成都第八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认识的。此前他编《书友》报,我偶尔写稿,却从没有见过面。见面之后,我们边走边聊天,他步履轻松,走得极快,进饭馆,吃饭,喝酒。还没等大家吃完饭,他就带着我去访书店——钟书社,“我们先去逛逛书店”。
钟书社一开始做的规模很小,却很有特色,那时候新华书店遇到没有的书,大都可在钟书社寻见,这一种互补关系也很好,“总有一本适合你阅读”,有这样的书店氛围的城市,读者是有福的。
走到朝阳路时,我知道,十堰市新华书店就在这条街上,因为在改建,就无法进去看看,李老师往街对面指了指,介绍钟书社的情况。这钟书社最大的特点是不卖教辅书。众所周知,教辅书是市场最大的一块,放弃了这一块,就只能靠人文社科类或文具什么的盈利了。
钟书社如今在地下一层。2006年5月,龚月桃在朝阳路国税大楼租下门面,把书店整体迁移过去。这新的钟书社,营业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上架图书5万多册,是十堰大型民营书店之一。还没进到书店,就看见门口的钟书社招牌,亮着,在夜晚,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
李老师带我在书店里转转,看看书的分类、陈列,绕着书店走一圈,大致了解一下状况。我想买一册《闲言碎语》送给李老师,惜乎没找到。说来,400多平方米的书店不算小,但也未必是什么书都会进来。
书店里来往的人也很不少,这说明十堰的读书人还是很多的。只是由于网络书店的冲击,像钟书社这样的书店所面临的压力也还不少。因为店主不在,原本想聊聊书店的话题也就只好打住。
想想这些年书店的艰难,可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像钟书社这坚持了十多年,一步步走来,也真是不容易。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钟书社的故事,想不到在十堰还是赫赫有名,即便在周边地区,像钟书社这样的书店也是为数不多的。
从钟书社出来,我跟着李老师到他家里坐坐。聊书人书事,话民间读书年会,也是蛮开心的会面。这样的夜晚,虽是夏夜,因为有书才有了更多的快乐。
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