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座村庄立传
(2013-10-04 07:31:30)
标签:
流变
我们这一代
论坛
仰望星空
复刻
|
分类:
书式生活
|
|
|
在2012年的台北书展上,林俊颖凭借第一部长篇《我不可告人的乡愁》获得小说奖。在书中有着一股“回不去的故乡”味道,家乡久久才回去一次,但每次都心情复杂,这真的是家乡吗?而这正如书评人绿茶所言,已不只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皆非了。而这样的一种情结大概就是我们在现代都市里,仰望星空,打量那一个个被称为“故乡”的村庄,美好与诗意交集,它们构成了从前回忆的一部分。
尽管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可能是停滞的——从前的生活回忆起来更多的是温馨味儿居多,这看上去有些矫情。不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身处这个繁华时代,内心是充满了焦虑的。在我的记忆里,那一个被称为朱小庄的村庄或许更多地融合了这样的情感。不错,在那里读过了童年、少年的岁月,几百人居住的小村庄,在中国太普通了,也没啥可说的名人轶事可以介绍,幸好拜谷歌地图所赐,还能寻见他的踪影。而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在镇志上打量这个村庄,却是惊异的。它的故事,以及传说,那些隐秘往事,却不见有人记载。而这些只在村人的口头上流传,颇为类似于口头文学的代代相传。
不过,倘若追溯他的历史,最早也不过民国年间,从朱老庄分离出来,当时为了图省事才取了朱小庄这个名字吧。那以后的村庄缓慢发展。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激增,村人建房盖屋,纷纷外移,老宅子日渐虚空,栽树几成林,终于荒芜了。但那些老场景在我却闭目都能想见。就是这样一个村庄或许让我有了更多的情感依恋,以至于某一天在网上建一个叫朱小庄的小型论坛,回忆那消逝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个论坛,也有村人寻踪而来,那些熟悉的故事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过去。于是,就在网上联络,大家在网上共组一个虚拟的朱小庄,但它却混合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而记忆还在。也许真的就像我所说的那样,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对于村庄的过去可能并没有像我这一代人有那么多的情感倾注,趁着我们还有兴趣,不妨为村庄立传,记录下过去。这未必会引起社会更多的人关注,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求心安。确实,这一代人在村庄十多年的生活,耳濡目染的故事,邻里关系,凡此等等,如果我们不捡拾起来,可能在以后就会成为一段空白。
不错,我们应该去记录这样一段历史,这亦如专家所说的那样,“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但我更愿意像《尼罗河传》作者路德维希所说的那样:“为一个伟大人物写传记时,仿佛看见一条大河;为一条河流写传记时,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为一座名村庄作传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历史的复刻,也不是岁月的消失,而是融合了我们的情感因子,那是我们生长的源头。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赋予给村庄的想象空间,在那里,不仅能洞察社会的流变,也能照见我们的可以预见的未来的。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