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的阅读
(2013-09-03 09:03:00)
标签:
凌叔华一面文风不大读后感 |
分类: 书式生活 |
这是个微阅读的时代。所以读书人多了去了,尽管有不少人担心阅读纸质书的人下降,这也无妨。据说,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愿意在家里读书,而不是毫无节制地去消费。但桑农兄不是研究读书的经济学,而是从书里发现寻常史料,钩沉岁月,打捞现代文学的真相。最近,他推出的《读书抽茧录》,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说来,跟桑农兄的认识也是有缘。好多年前,在报章上常读他的文章,后来因缘巧合,才有了他的《开卷有缘》顺利出版。桑农兄客气,每出一册书总是送我一册学习,原本读书并非是读了作者送的书才开心——更多的时候更愿意把书卖回来,仔细把玩,读得高兴处,写几行读后感,也是蛮有意思的事。但这书缘总是奇妙。我在微博上说《读书抽茧录》:作者在题记里说,这本书大多涉及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和事。写作时,有意采用“史料学”的方法,推理在考据之后,判断在叙述之中。读了几篇,精彩。
这当然是简单说法。具体来说,现代文学的考证,陈子善、龚明德多有挖掘,但现代文学上的公案、谜案太多,每个人占据的史料不同,自然挖掘的东西有多有少,这都堪玩味。比如徐志摩的八宝箱,据桑农兄考证,还是有许多疑点尚未出土,但从现在的史料看,大致能看出一个全貌。
胡适先生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桑农兄考证方令孺与闻一多、赵清阁与老舍、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与徐志摩,既有证据又有味,读来真是别开生面。刚好,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和丁老师逛书展。我说:陈徒手和杨奎松一起在北京档案馆抄档案。我说:追胡适的嫁给了杜威。我说:张学良说他有11个已婚女友,杨虎城的儿子像顾维钧。我说:曹景行是曹聚仁的儿子。我说:张中行是杨沫的前男友。我说:姚雪垠是野夫的仇人。丁老师忍无可忍。她说:你看书都在看点啥……这当然是没有考证过的八卦,在《读书抽茧录》里看不到这样的段子,却一样轻松,原来的一些历史存疑,也就豁然开朗,比如他说“爱书家”说电话和信说钱锺书的故事,都有可读之处。
细微的阅读,详细的考证,这是《读书抽茧录》的特色之处。这得依赖于作者对现代文学的熟稔,才能由此生发出许多故事来。读这样的书,既专业又有味。桑农的认真处在于阅读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就像侦探那样,循着足迹、味觉在现代史料里探寻,总能发现出些许不同寻常之处,比如他说谷林的另一面:他的内心,可以说,既有“温和”的一面,又有“激动”的一面;既有“淡泊名利”的一面,又有“忧生悯乱”的一面……只有全面、完整的理解谷林,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可真是知人之论。
现代文学的考证,有许多细节让人觉得并不那么轻松。好在这考证也不过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而诸如周作人与鲁迅兄弟失和的事,虽各有传记问世,却也没有搞个明白。说来,历史之所以让我们时常回味,岂不是那点滴的细微之处散发出来的人情味,远比干巴巴的真理要靠谱一些。但时下的文学考证,因没直接证据,常常有想当然的猜想,至于是否符合当事人的做事逻辑,还真不大好说。桑农兄在考证史料时,严谨中又活泼的文风让这本书增色不少,不仅如此,那令人信服的证据也让人明了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读书抽茧录》桑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