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生的况味

(2013-08-11 17:56:30)
标签:

笔下

风景

白眼

泛黄

二首

分类: 书式生活

  关于书生的形容,在这个物欲时代,几乎是不合时宜的代名词。他们所提供的生活方式、阅读姿势都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剪影,唯美,少一点实用。但即便是这样,有了书生,我们的生活才没堕落成毫无选择的地步。在读王稼句的《书生风味》时,真是夏天的清凉剂,在纷扰的世界中,能感受到些许诗意,这一种美好,也成为难得的风景。

  这《书生风味》脱胎于元好问《李进之迂轩二首》中的一句“书生风味是清贫”。王稼句写人记事,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在,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在他看来,也有着别样的风采,到了他的笔下,摇曳生姿,真是有美轮美奂之感。在这册《书生风味》中,他以一贯的轻松笔调,谈书论文,谈苏州年画,谈山水画,在书册间寻找到某一种清趣。比如他说怀袖雅物,他说吴侬软语,都让人羡慕。这梳理史实,看出历史的端倪,如此才有了这些长篇短章,但不管哪一种式样,都让人觉出美好来。

  这也难得。尤为难得的是,在故纸堆里寻寻觅觅,那辛苦劲儿,怕是想着挣大钱的作家不愿意做的。再者,这类小趣味作为个人兴趣的存在,无非是打发岁月的悠长。且慢,王稼句做的固然是这类事,却能够从常人所见的史料中发现不同,也是需要别具只眼的,更何况史料上的林林总总、真真假假,也是要辨识一二,否则,岂不是泥沙俱下,那就掩埋了书里的精彩之处了?

  在书的序言里,王稼句说,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平日里读点闲书,写点杂格咙咚的文字,做不了什么名山事业,就是靠这种营生来养家糊口,这就与“清贫”很接近了。“世俗但知从仕乐,书生只合是家贫”,本来天经地义,也就只好认命。再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的无用,确乎也是事实,况且身上又有让人讨厌的“书生气”,那就很无奈了,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硬要挤在三百人中吹竽,露出破绽,也是迟早的事。如果不去自讨无趣,只说自己的话,只做自己的事,即使“书生气”依然,没有人来诟病,也就稍微自在一点。

  不过,这倒并非是他所做的事没有分量。因他对苏州史料的梳理,早有王苏州之称。但他对文史的兴趣多半还是他的性情使然。试想,在这个大众都为钱奔忙的时代,唯有他向泛黄的书册中寻找趣味,岂不是一个更生动的形象?可王稼句赏书论艺之余,还是在探求一种诗意生活。我所说的诗意生活是在散漫中,独得书生真味。所谓真味,就是为了兴趣才去做某一样事,无关金钱或名利,这一种纯粹,让文化变得高贵起来。

  尤让我觉得书中有味的篇章是谈“苏作”和论“姑苏版”,前者探讨苏州手工业的状况,后者厘清苏州年画的历史,这虽看似无关书生生活,实则又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普通作家的眼里,怕是对此轻视,总觉得它们相对于高头讲章,实在是没多大的价值,可王稼句从中挖掘出它们的历史与真相,倒也让我们见识了苏州生活方式的一种。这正如同他在书中所言:“前人的咏唱,今人的书迹,可谓是‘声名满天下,翰墨落人间’,它们固然得自太湖的滋润,然而也为太湖增添了绚烂的光泽。”

  书生的况味,在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稀缺了。王稼句以文字为进退,探寻的是生活的弹性,这也是让人向往的地步。如果说,自由、自在,是书生的向往的话,王稼句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则是让人耐读的诗篇,回味当中依然能找到几许美好与甘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货的精神
后一篇:随手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