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货,这几年颇为流行,好像是一块招牌,打着这个,就可以招摇过市。也有专门的书,干脆名字就叫“吃货”,而拜倒在“吃货”旗下的不知有多少人,在微博上到处都是。
有一种感觉,现在的饮食之风实在是杂乱,好像在微博上写几句,就能成了美食家。很显然不是这回事,美食家,应该是会吃会做又能写的才算是。
当然,拿这个标准来看,很多吃货可能要纷纷落马。在通俗定义上,所谓的吃货,不过是会吃,特别爱吃的人,都算这当中的一员。可仅仅是爱吃、会吃,这标准实在是太过于模糊了,皆因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如何才算是吃货?我都觉得是一个问题。
有段时间,我在网上或网下,接触过一些所谓的吃货,不过是吃喝之余,有几张唯美的或活色生香的照片,加上诸如“好吃”、“超赞”的评语,至于对美食的研究,很少谈到,开初也以为是一种机密,不太可能为外界揭秘而已。但这也有可能是根本不懂得那菜色当中的种种问题。吃货只不过在乎的是吃而已,缺乏口味生理学的体验,谈不上有多少钻研的精神,更不要说熟悉各种食材间的搭配了。
对吃货你当然不能有太多的苛求。他们往往很能吃,但是他们更求精,他们与美食家不同,他们随性而来,慢慢品味,即使是街边小吃,他们也会品味厨师在料理当中的那一点点心意。给予人们美好的赞美,认同别人,给人勇气,使生活充满了希冀。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就如同我们每次进出苍蝇馆子,总希望能吃到不一样的饮食。
但考察吃货的语境,真好像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吃的时代。吃货都很忙,忙于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吃货得有所讲究,不是什么样的馆子都能轻易进出的。食材的选择、餐馆的环境、就餐时的服务,诸如此类的事或许是选择苍蝇馆子的关键,吃货对这个没挑剔,只有可能说是贪吃的人而已。
吃货的精神绝不是爱吃、会吃就能简单定义的,更突出的则是内涵,是对饮食的普遍观察,有一套自己的饮食经。当然,吃货不太可能修炼成人见人爱的大家,但其对小趣味、小情调的追求,却是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不仅如此,在对吃的探寻上,也更着重创意。但想想,做一个合格的吃货,是需要把饮食中的快乐拿出来分享的,让生活多一份阳光,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