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在寻找传统家园的路上

(2013-06-26 09:13:55)
标签:

精神财富

土地

惊鸿一瞥

不仅仅

传统

分类: 春城晚报

    家园之说,这两年似乎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多,谈论的人也在增加,但与此相反的是,家园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词语,精神的栖息地,变成了垃圾场。这种反讽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但也正因这样,艺术家左靖所主编的《碧山02:去国还乡》成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注脚。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乡村、家园的消亡会停留在哀叹上,而缺少相应的行动,一旦投入到这场寻找家园的路上,就可能失去的更多,而得到的却可能少得可怜。在利益主义者眼里,这是得不偿失的事。那么就把这种情怀深埋在内心深处。不过,这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状态,即成为一位改良主义者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位个人主义者。救活乡村,其实就是救活自己。左靖说,去国还乡,在我看来,正是走在寻找我们传统家园的路上。我们的家园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有着传统文化精神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去国还乡,实际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只要前赴后继的人还在,我们的家园就不会消亡。

    这似乎只是美好的愿望,因为在自然消亡史里,这样对家园的拯救是否就像堂吉·诃德那样,最终是一个转身呢?在书中,作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行动和成果一一呈现出来,美好的或不美好的都在,这样的面目让人欣喜,在行动中,或许才能更好地去寻找家园的所在。

    无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乡村也好,家园也罢,在今天所承受的灾难不仅仅是凋蔽,也还包括了传统家园的消失,比如传统文化所依赖的乡土,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而在其上所生长的文化却多少有些凌乱,非自然的。城镇化对乡土的侵袭是随处可见的,不仅如此,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人类所种植多年的传统家园被新的理念所取代、破坏,但与之进行的拯救,是否就在挽回曾经的美好?却也还是一个疑问,那到底是艺术家的爱好,还是趋向于大众的需求?这样的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看到在今天的家园景象。

    在书中,钱理群先生的《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虽是一篇旧文,但文中所述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许钱先生已经预见了这十多年来乡村建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不管怎样,他所提倡的“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不啻是一种脚踏实地、正视现实的选择。历史的重复再现,让我们看到了的是精神还原之艰难。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理论上的探讨或许不如实际行动来得更为靠谱一些。书中所谈论的台湾南部美浓的“黄蝶祭”和日本的“大地艺术祭”,虽是惊鸿一瞥,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在乡村重建中的作用与力量。在这一点上,当下的所谓艺术让日常生活重生更像是一个严峻的话题,而与当下的艺术界的浮躁气息恰成鲜明的对比,概念、阐释所完成的,跟艺术现场所呈现的状态,是有着疏离感的。这或许在提醒,在路上是一种状态,更大于它所实际带来的效用。

    那么,去国还乡所提供的命题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就不太重要了。在这一场运动中,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回归,不管是乡土价值的重建,还是精神的重塑,都需要在更广大的背景下运行,从而让这种在路上落到实处,“不仅仅是看沿途的风景,把根扎下来。”这是精神的倔强,却也是对未来的诠释。

    左靖说,“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的原乡,那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无疑,这在路上的努力实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起早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