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瓦尔登湖》《夏日走过山间》和《沙郡年记》,其中对自然的关注,很让人震撼。在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生活中,所有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方式,都成了一种近乎梦想的渴望。
最近,由首经贸大学外语系教授程虹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系列:《低吟的荒野》《遥远的房屋》《醒来的森林》和《心灵的慰藉》正持续热销,除去译者是总理夫人的身份外,书中流畅清新的译文,及其所表达的对美好自然的由衷礼赞,才是引起无数读者共鸣的最主要原因。
爱生活,就从爱我们身边的自然生态开始吧。
荒野上的低吟浅唱
《低吟的荒野》
[美] 西格德·F. 奥尔森著
荒野上的低吟浅唱
关于荒野的文化史,倘若我们仔细梳理,那将是从荒凉、可怕的所在,进化到强烈、盲目的自然力量,以至成为人类精神的高度。
在不同的文化样本里,荒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奥尔森看来,荒野所象征的是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在《低吟的荒野》中,他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述了美国北部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笔触优雅、沉静、细腻,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原野的视觉和声音的感受,令人沉浸在广袤的宁静之中,体验到更深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想到“大地伦理学”中的荒野保护,更像是对现代生活的反向运动。奥尔森在题为《为什么需要荒野》的文章中写道:“荒野之于美国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对现代生活高度压力的矫正法,一种重获平衡和安宁的方式……”
他发现:人们因多种原因而走向荒野,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放开眼界。“他们或许以为自己是去垂钓、观景或交友,但事实上,意义远非如此。他们走向荒野为的是心灵的健康。”
奥尔森通过亲身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荒野的需求。他告诉所有人:走向荒野吧,倾听它的低吟浅唱,让精神回到原乡,汲取心灵的营养。
海边小屋外的风景
《遥远的房屋》
[美] 亨利·贝斯顿著
海边小屋外的风景
在美国东部的科德角海滩上,曾经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手舱”,贝斯顿在这座房子里,与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在这里,他聆听着涛声的节奏,感受海滩四季的变幻。他看到了大海的温柔和狂暴,沙丘的包容和冷峻,还有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旅。
那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他所居住的小屋,他所在的海滩、沙丘;他观察到的各种鸟类和沙丘地带的植物;海滩及大海四季的景色以及零零星星的海滩“过客”。凡此种种,构成了作者日常生活的全部。有时会自问: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这般宁静的心情?
贝斯顿像一位隐士。他深居简出,随遇而安。他对自然的描述,如诗如画,自然既有壮丽的一面,也有冷酷的表情和内核。朱迪斯·莎兰斯基说,天堂是岛,地狱也是。那么,房屋外面呢?
将这一栋房屋置身于海洋文化里,它所象征的不再是风景,而是深入到精神的高度。
贝斯顿的遗孀伊丽莎白常常深情回忆起丈夫写《遥远的房屋》时的情景:“他总是用铅笔或钢笔写,几乎从不用打字机,唯恐打字的声音扰乱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韵律。有时他会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
伊丽莎白说:“沙丘可以生成或崩溃,人也有生老病死,但是他(贝斯顿)对他的作品已经此生无憾。”
在这个消费时代,《遥远的房屋》所代表的或许是一种精神领地,让人能洞察到人生的渺小。在那风景里,生活与天色水色共生在一起。
唤醒对自然的爱
《醒来的森林》
[美] 约翰·巴勒斯著
唤醒对自然的爱
森林,在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生活意象,比如城市森林。
但在人群里待久了,还是想出去走走。那么不妨跟随巴勒斯来到著名的美国哈德逊山谷,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让我们走进弥漫着原始气息的森林,观察不同鸟类筑巢的乐趣;让我们在巴勒斯自己的小花园中,看到“鸠占鹊巢”的一幕……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作者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和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
巴勒斯对自然的爱,超乎了人类想象的界限:“最令我高兴的莫过于给(我的读者)一些新鲜的自然史片断,或让他们在原野里、树林里以及潺潺的溪流边呆上一天。”这我想起了另一位约翰———约翰·缪尔,他所写的《夏日走过山间》,让人着迷,真想让人跟着他一起走走那山间,看看风景,寻找自然的隐秘之源。事实上,这两人确实也被相提并论,巴勒斯被称为“鸟之王国中的约翰”,缪尔则被誉为“山之王国中的约翰”。
“当一个居民在卧室醒来时,那不是清晨,而是早饭时间。可是在野外宿营,他可以感觉到清晨流动在空气之中。他可以闻到它、看到它、听到它,并且清醒地一跃而起。”是的,好久没有过这样的生活了。
在巴勒斯的森林里,你会跟植物相遇,与鸟儿嬉戏———在那自然当中,有着人性的美。在给诗人惠特曼的信中,英国作家卡彭特对巴勒斯的描述十分形象:“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的诗人。一个更为友善的梭罗。装束像农民,言吐像学者,一位熟读了自然之书的人。”
让心灵不再流浪
《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
[美] 特丽·威廉斯著
让心灵不再流浪
前段时间,我跟成都观鸟会一起看了成都的不同鸟类,十分激动。成都居然还有那么多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真好。
在《心灵的慰藉》中,美国西部大盐湖及熊河鸟类保护基地的风景一一向我们展开。各种动物在那里栖息、生活,它们已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它是承载我忧伤的港湾”,作者写道。
特丽·威廉斯的家族几代人都在这里生活,而家族的记忆跟动物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时候的观鸟,让人印象深刻:“它是你生活中最触动心灵的一种体验”。
可是,这一切终有打破的一天,当核试验发生时,政府再三告知其公众,那是安全的,“不要担心放射落尘”。事实上,特丽·威廉斯由此变成了“单乳女性家族”中的一员。这本书即是特丽在母亲乳腺癌复发直至去世的两年里,母女二人的所思所想。
在这段时间里,大盐湖的鸟类也正面临灭顶之灾。尽管大盐湖和熊河鸟类保护基地在岁月中经历流变,依然改变不了当地居民对生活在这里的鸟类的热爱。这不仅因为它们是邻居,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自然生态才得以良性互动。
可是,这离我们是那么遥远。在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里都生长着哪些植物?跟我们朝夕相处的鸟类、爬虫类等等我们认识的又有多少?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叫不上来它们的名字。
自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缺失了一环。如果说,在城市里生活,我们是孤独的个体。那么,在面对纷繁的世界时,更需要对自然界多一点洞察。
像特丽·威廉斯那样,记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灵们,对它们好一点。毕竟,假若这个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可就太无趣也太可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