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卫国:通过喝酒,抵达春天

(2013-05-22 02:06:29)
标签:

朱卫国

吃法

地图

腥气

不可以

分类: 相关评论

    泡菜、兔头、鱼腥草。

  我一边阅读朱晓剑《杯酒慰风尘》,一边留心他对上面三件事物的态度。泡菜,他专门写了一篇,并且是这本书中格外下了功夫的。当然,这样说,不等于别的篇章,就“很火锅”。什么叫“很火锅”呢?我想成都人与成都以外的人,或者说火锅文化以外的人,感受大约是很不相同的吧。

  “有时,我们选择一样吃食,可能就错过了其他味道。但于火锅而言,不管是热烈,还是刺激,其实是寻求跟日常生活不太一样的方式。”很显然,他生活在成都,又站在了成都之外。之外,就是文化生发的一种特别的驱动吧。

  “食,色性也”。这句古语大约没有人这样断句。但是,举凡美好的饮食,都是这样来的。一个男人以与女人交往的方式,对待食物,就产生了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的菜肴和吃法。或者说,一个女人以想男人怎样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食物,就产生了食物的千般风情、万般妖娆。道理都是相通的。再进一步来说,美好的食物,既从对美色的想象和感悟中来,又是对美色的替代、超越,甚至遗忘,而这样来谈论的人,似乎就更加不多了。可是,遮蔽,就是为了敞开。当前如此火爆的美食话语,一定有它强大的内在的推动力,并且要从人性最根本的地方出发,否则,这一切就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概括朱晓剑《杯酒慰风尘》,我认为,他在表达一种成都的当代人情和诗意,凡俗的、日常的诗意。比如,说到回锅肉的三重境界,他说,第三重是,“它去除繁华杂质,只剩下朴素的面容,恰似素面朝天的美女,是靠其气质来吸引人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局部的美。”更有一种被称之为“蜀中第一菜”的“连山回锅肉”,“却是肉片大且薄,手掌来宽,三寸有余”,这样的杰作,外地人看了是要惊讶的吧。

  那么,泡菜、兔头、鱼腥草呢?

  在成都这样的城市生活,特别是在与外界交往中,如果不经常谈论泡菜、兔头、鱼腥草之类,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是,这一次朱晓剑谈论了泡菜,依稀提到了兔头,但是没有碰鱼腥草,不用查户口,就知道他不是本土的成都人了。

  在我不多的几次成都经历中,我发现经常是在一桌菜差不多点完之后,在座的成都人总是惦记着,并且似有若无地说一句再来一盘鱼腥草吧。简直就是生鱼的腥气,成都人怎么爱好这个味道呢?真是无法解释。这就是生命的根性吧。

  朱晓剑已经在成都生活很多年,我认为他在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把思想和情感的触角,狠狠地朝成都的生命和文化的根性上伸去。并且,以此为自己生活在成都这样的城市确立生命和文化价值的坐标。

  因此,这部书,你可以在第一次去成都时,随身携带,因为,它可以是美食地图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无数次去成都,而现在却在成都之外,甚至在某个下雨的午后,独自去读。一本书,甚至能够成为别人怀念的一种凭借,这大约是作者所期待的吧。

  与通常的文字不一样的,还有,文章的叙述语调都“大声武气”。这大约与这部书一般都在说各种酒事有关。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成都这个酒江湖上,现在,是朱晓剑作为饮者的时候了。“通过喝酒,或许我们能抵达春天”,朱晓剑说。“在骨子里,我们可都不是爱酒的人:这种爱不是泛滥成灾,而是一种克制,有点理性,或者说这酒更像是一种介质,抵达某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呢。”结果,所有的文人或者诗人都是一样的吧,那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倒是小馆子有美食可期待,它们隐藏在街巷里,不经意的一瞥,很容易晃过去,因为不讲求其华美,倒存在了美食之真。”看来,这部看似轻松的书,这部展示快乐的书,其实,也是在向成都丰厚的饮食和文化滋养致敬吧。

  我很想听听朱晓剑谈论一下鱼腥草。看来,这是值得期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手稿
后一篇:异乡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