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范式
(2013-01-18 15:49:38)
标签:
语言是我们特殊性颂歌作用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在绘画史上,虽然有的时代可能趋于平淡,但从整个历史看,用风起云涌来形容,或许更为恰当,即便是中国绘画史,也当如是观。至于西方绘画史,可能我们平时留意的更多的是印象派、结构主义绘画等等,它们所开启的时代至今仍然是让人羡慕的时代。而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则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绘画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略的。茨维坦·托多洛夫在《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中所谈论的与其说是荷兰绘画,不如说在人文艺术上,西方艺术也是有着一个从神性到人性关注的流向。
十七世纪的荷兰,一改宗教题材或英雄人物、历史人物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某个以描绘日常生活为主的画派,他们或展现风土人情,或描绘市井生活,或绘制凡人肖像,也因之被称之为荷兰风俗画。由于这一画派的艺术家创作的画多数用于室内装饰,尺寸较小,也被称为“小画派”,其存在历史大约有几十年的光景。但不管它有着怎样的称谓,都不能改变的一个事实是,荷兰风俗画的产生和发展同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相关,亦如丰子恺所言:诸家的“风俗画与社会画,是发挥荷兰的国民性而示特色的”。因此,也有论者认为,“国民精神,时代,文化演变”造就了荷兰绘画的特殊性。
倘若我们把这一时期的荷兰绘画,跟在此前后的绘画形态和内容相比较,不难发现,托多洛夫多次强调画家“揭示了世界与生活之美,促使我们意欲赋予它们一种高度高贵的品质”,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的。黑格尔对荷兰绘画的关注,同样可以对此作出相应的注解,“主体性”使得荷兰画家能够大胆选取普通平庸甚至低等的事物,“把外在现象中本身经过深化的外貌所含的秘密描绘出来……并且很忠实地把这种最流转无常的东西凝成为持久的东西”。画家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因缘际会成为荷兰绘画的代表,虽然他们的画作被视为过渡时期的作品(托多洛夫在书中称之为转折),这却无损画作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在文学文本上,通常我们会读到对历史叙述的垂注是有着差异的,因语言阐释的可能,对历史的解读可能存在着“误读”,绘画却能弥补这其中的不足,给人以历史在场感。正是经由这绘画,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所描绘的日常生活。虽然这日常生活是画家所选择的生活,同样可能具有片面性,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证词”:对它的研究或许能够揭示生存和生活的本质,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托多洛夫对这一时期的荷兰绘画的关注,是“在这些时刻起作用的,是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关乎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阐释。这不是艺术才能的问题,而是人类智慧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荷兰绘画所蕴含了某个对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秘密:热爱生活,品味细节,注重过程,人将有可能从异化的、机械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拥抱生命,享受生活。
那么,在对日常生活的范式关注上,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跟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主义绘画如同任何再现性的绘画一样,继续肯定着其所展现的事物之美,亦如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弗罗芒坦所言,再也没有“对真是的柔情”和“对现实的热情”。而对日常生活的颂歌则让我们回归到生活本身,不再是停留在那些鸡皮蒜毛的小事上,而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平日里对生活的追求吗?
《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茨维坦·托多洛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