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大书房
(2012-12-30 07:22:34)
标签:
岂不是名头视觉享受风韵道理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到西安去逛书店的话,当然少不了关中大书房——正名叫“万邦图书城”。店老板魏红建说,不看看我们的店,你就不知道中国的书店特色在哪儿。这话说的口气有点大,那得去看看。于是,专门抽个时间跑过去。火车到西安时,已是夜里了,店已经打烊,我在门口晃荡了半天,干脆就住在她的楼上,打算第二天第一个进去看看她的模样。
一大早,店还没开始营业,门半掩着,我走了进去。书分门别类,精彩非常,老物件摆得满满当当,让人想起巫鸿的《物尽其用》。书店划分了好几块区域,前台附近是创意产品,店中央有个门楼,右侧是学生用书,再进去,是另一重天地——“反乌托邦”、爱书人文丛等不同的专柜;步上木质楼梯到二楼,则是艺术的天堂,书法字帖,琳琅满目,也有一角天地专门卖特价书。再往右走,是木光书吧,也别有风采。
接下来的几天,我待在书店里,做一个旁观者,在书丛间巡游,坐在书吧里,向下张望,读者在面对不同的书时会有怎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那都是只能在旁边偷窥的。这就好像你不经意地偷窥到他(她)跟书的关系一般。在那楼梯上,时常遇到不同的阅读者,他们的表情不一,或微笑或皱眉,却是书店里难得的风景。坦率地说,从对书的喜爱程度到喜欢上一家书店,并没有多少道理可言。但对关中大书房来说,那些老物件如桌椅板凳,无不是有着几许故事的,倘若慢慢整理出来,说不准就是一个书店故事集。
看完书店,我发了一条微博:老桌子,老板凳,坐着聊天,都觉得舒服,书是可以看的多。在西安,这是最有文化的书店,放眼华文世界,也是一流的。
对“华文世界一流”的说法,我想是当之无愧的。在不同的国度、城市我拜访过大大小小的书店,它们风格各异,但仅就书店面积、书的品位看,却也芜杂的多,能深得书店之精神的少。虽然有一些书名的名头很响,但也不过是名头而已。对一个书店控来说,对书店的热爱是那里的一切,如书架的尺度、书籍的陈列,书架间的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视觉享受,都是不可忽略的。即便一间书吧,也能给人有家园、书房之感。
有意思的是,在西安,许多店名就显示了气象不凡,多少显示出他的古城风韵,比如万邦、汉唐之类的。而“万邦”的来源,则是《诗经·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在魏红建的眼里,这其实更包含了好书汇聚一堂的场所。我多次问身在西安的朋友们,他们所给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买书有三分之一是在万邦,想读什么书,都能找到。”而这岂不是书店所带领的一种阅读精神吗?那这店真当得上是关中的大书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