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木版年画
(2012-12-10 09:54:54)
标签:
手艺所言方面小人物周边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相对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简单呈现,王稼句很显然在追求它们更深远的价值,而是深入到木版年画的各个领域,从中仔细梳理,发现木版年画的流传肌理。一般而言,像这种传统手工艺,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就像一些手工艺一样,可能流行一段时间就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但桃花坞木版年画却流传至今,当然是包括大众对它的市场认同,以及年画的样式、制作、题材等方面都有着契合大众生活的可能,虽然那时并没有所谓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却一样能做到流传、销售一流的地步,这绝不是偶然的,这诚如王稼句所言:以桃花坞年画来概举苏州年画,既是约定俗成,也是就这“桃花坞”三字所寄寓的含义和色彩,让人感受美丽、喜庆、温馨、甜俏,这与年画的初衷也是一脉相承的。
事实上,比起其他地方的年画,苏州年画确有它独特的地方。它的丰厚和博大,精微和淡雅,可谓是出类拔萃,风流一时的超逸佳妙,特别是清初出现的“姑苏版”,更是空前绝后,在版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当然不仅仅是苏州木版年画的最大特色,或者说其影响却在传统艺术上有着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至于对今天的绘画也在发挥着影响力。
我感兴趣的当然不是这一部流传史是怎样的跌宕起伏,而是其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些肌理可以寻觅。比如木版年画的选材、工艺、制作过程、销售等环节是怎样运作的,从这当作或许更能理解木版年画的流传和历史。
那些手工艺人在今天能留下来名字的已经寥寥无几,比如画师“从十二三岁到六七十岁,有生癞疮的,有一只眼的,看来都很贫苦,靠了一支机械描摹的笔,挣饭吃,本不是容易的。”这些画师虽然没有什么知识,但他们的心很善良,他们取材于忠孝节义的历史掌故,他们所收获的教育效果,并不在一般“专家”、“大师”之下。然而,他们却只能蜷伏在不被人注意的阴暗的古庙里,他们没有荣幸承受社会的礼遇,因为他们是群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创造了今天的桃花坞年画。
关于销售,王稼句在书中对此做过仔细的描述和发现,努力还原木版年画的“现场”,比如清中期后有四种销售方式:画铺自销、摊贩销售、店铺兼营、行贩兜售,“三清殿的年画市场很大,不但四乡八镇都来采购,并且临近府县也纷纷前来批发”,同时,外地的年画也进来,自然这其中有个互相竞争和融合的过程,而这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桃花坞年画的往前发展。在后来,在销售年画时,采取的是“唱年画”的方式,把不同的年画题材,以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格外吸引人了。
最近几年,传统手工艺也在被逐渐重视,但仍然很难走出式微的状况。即便是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依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挖掘和研究,王稼句所做的实在是功莫大焉。不过,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不太可能穷尽其所有(比如桃花坞年画对周边的年画和绘画的影响就较少涉及),但我相信,要留住木版年画,就得以更多样的方式去认知它,然后才能谈得上创新,并将这项传统手艺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