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书单:《都门四记》、《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拉萨建筑文化遗产》、《拉萨掌故》、《被贬低的思想》。
458 前几天,百度的时候,意外看到高仁斌老师写的《豆花 一座城市的浪漫主义》,一道饮食,都能整出一本书来,想来也蛮有意思,但网上找不见,后来在吴鸿 师那里看到一册,喜欢。今天,收到高仁斌老师题签的《富顺 另一种阅读方式》和《豆花 一座城市的浪漫主义》。
459 富顺出来的文化人很多,对地方文化挖掘也很不少,反观中原地区的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就缺乏这样的地方文化挖掘和抢救。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容易消逝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整理工作,也许只能在历史中寻找去了。看台湾、日本对手工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值得大陆借鉴。
460 在茶楼,翻成都的一本杂志,148页,一块钱。属于翻后就扔的杂志,甚至没有必要买的东西。
461 大鹏旅行天下,以色彩分类,通俗的故事,精彩的分析,让旅行多一些不同色彩。何为旅行?即让每一次出行都变得花样百出,不重复,走出新意,在这一点上,大鹏的行走和色彩,让我们见识了不同的旅行人生!
462 编辑发来吴鸿的新著《近墨者墨》资料。这本书,写人记事,少不得美食,离不开书册,这样的文化交融,千姿百态,让人好生羡慕。吴鸿著有《永远的宝贝》《怪斋杂记》《民国童书漫话》《四川苍蝇馆子》《烂人轶事》等书。
463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孙骁骥是读书刊物《独立阅读》的编辑。1720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南海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的重大金融泡沫事件之一。关注金融危机,合理理财,才能避免口袋空空。
464 《中国民间禁忌》(第五版),禁忌看似小事,据说事关重大,马虎不得。在一个缺乏常识的国家里,大有必要了解一些禁忌。
465 《中国民间禁忌》的作者任骋说,做一名对生活保持敬畏的人。敬畏这个词好像在一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所谓人定胜天,没有办不了的事,但那都是一定的前提的。
466 遇见一本书,好坏应该都有自己的意见出来,但有时候,大家习惯于赞扬,至于书中的缺失,却是不可讨论的。也正因为这样,遇见这样的书,只好不发言算了。
467 《开卷》201209期,是纪念藏书家、散文家黄裳先生的专号。谈论黄裳的文字不少,记得以前有册书叫《爱黄裳》。吕浩兄也会写相应的文章。其实,正是这不同视觉的黄裳,才能看出他的风貌。晚年时候,他跟人笔战,他依然对书热爱,这样的一个人,这个时代少了。
468 董宁文兄以一己之力支撑《开卷》杂志十余载,在读书民刊中,享有盛誉。最近几年,也策划了不少好书,但在这个不读书的时代,强调读书的意义,不是一句开卷有益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各地的书店、读书会都在以自己的姿态做一些倡导,这远比官方的读书月,大致要靠谱一些。
469 林伟光兄在《汕头日报》主持副刊工作,亦有随笔、书话多见诸报端。最近将一部分面对面的访谈结集为《难忘的记录》出版。他在后记中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留痕。林伟光兄著有《纸上雕虫》、《书边散墨》、《诗意栖居》、《书难斋书话》等散文集多种。
470 在初读《碧山》时,还以为是一本十分守旧的书,从内容关注到书里的内文版式(竖排、繁体字),无不具有古风,但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像线装书学习的方式,虽不能说能让我们领略文化传统的全部,但能理解那一种大美,亦即传统的风骨。但仅仅是传承和表现,是否能给文化传统以更多的生机,对这一点也让人疑惑,毕竟今天的社会环境跟文化传统相隔的距离有点遥远,但看到台湾、香港等地对文化传统的承继,对民间手艺的关注,似乎也让我们发现“留住手艺”的可能,这一种可能也是可以扩大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