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晓剑
朱晓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21
  • 关注人气:4,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不去的偶发空缺

(2012-11-11 09:38:35)
标签:

帕格

英国

克里斯塔

偶发空缺

巴里

分类: 春城晚报

    如果将J. K. 罗琳的作品系列定义为“哈利·波特”系列,很显然是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对一个作家来说,她的小说不管是在进行哪一种题材的创作,都有非凡想象力来支撑着小说的未来不断往前发展。在罗琳的新作《偶发空缺》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现实题材的小说,老实说,在阅读之初,是有那么一点失望,甚至总忍不住拿“哈利·波特”跟它比较,结果自然是感觉糟糕的。可事实上是,越往后读,越能读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的精彩。

    故事是从四十出头的议员巴里·菲尔布拉泽在高尔夫俱乐部的门前猝死开始的,随后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帕格小镇陷入震惊,在不同的人群里有着不同的版本,当然围绕着他的职位和遗留下来的事物,让小镇波澜起伏。家境殷实、热闹非凡的帕格镇居民过着不错的生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是一片名为“丛地”的贫民区,而巴里极力地维护着它的生存状态。

    整洁的鹅卵石街道通往美丽如画的广场,粉灰色的天空映出山顶修道院嶙峋的身影,古老的帕格镇貌似充盈着恬静与诗意。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镇,也存着丛地之争,因为那里居住着属于亚维尔城的外来人口,随着亚维尔的城市发展,人口不断地向帕格镇转移,连早先的边界丛地也被侵占了。但在巴里看来,他主张丛地属于帕格小镇,这边界之争还牵涉到地区的选票之争。很显然,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富人与穷人,孩子与父母,妻子和丈夫,老师和学生……种种微妙的纠葛与矛盾正在小镇居民间潜滋暗长。

    同样,巴里留下的教区议会空缺席位很快引发了小镇历史上最激烈的纷争,其间翻腾着欲望与谎言,还有一波一波令人骇然的意外。霍华德领导下的议会和巴里时代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对待许多问题上,霍华德就像一个独裁者,将异见压制起来,对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戒毒所的来去同样存在着差异,但因为它长期以来入不敷出(病人少得可怜),而且有可能影响小镇的形象,霍华德主张关闭。但在议员帕明德看来,这将使戒毒所的工作无法延续,比如吸毒者特莉的戒毒工作可能从此陷入泥沼(她是住在丛地的人,在霍华德看来,这并不属于帕格镇),同样,对于特莉的女儿、中学生克里斯塔尔,在小镇上也引起了纷争,巴里认为她是个优秀的人,并让她参加划艇队,而在另一方看来则是个糟糕的人,不安分守己的人。像这样的纷争无疑使帕格镇笼罩上阴影。当巴里猝死之后,各种规则势必要进行修改,但这也打破了小镇多年以来的和谐状况。

    这和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具体到不同的人,他们会从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对周边的事物做出符合利益的判断,也正因这样,小说在繁花当中逐渐露出了真相(在我们所谓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很“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巴里是作为维系富人区帕格镇和贫民区丛地之间的脆弱的连接线而存在的,也正因这样,小说所呈现出的连锁反应也是令人震惊的。

    不仅如此,小说还对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保障体系、选举问题进行了系列的反思,在罗琳看来,即便是作为英国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完整的国家,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虽然她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对此给予相应的批判,却能让读者注意到,之所以巴里的突然离世会产生小镇的生活震荡,究其原因就在这里。在小说的结尾,因克里斯塔尔的疏忽,其弟弟罗比溺水身亡,经受不了这一打击的克里斯塔尔最终也选择了自杀。这一悲剧由谁来负责呢?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看似很小的细节上,却生发出这样的波澜,这正是依赖于小说叙述的逻辑和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熟稔,才完成的一部大书。

    《偶发空缺》所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启示,不管社会会怎样变化,只要心存美好,或许能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欢乐,在这个意义上,罗琳所提供的情节不同于“哈利·波特”,却同样带来了非凡的阅读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漫无目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