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拯救中国影视剧?
(2012-09-24 22:46:35)
标签:
麦基中国影视剧诚意老友记杂谈 |
分类: 深圳商报 |
在对影视剧的批评当中,更多的可能是从价值观上进行探讨,但事情的真的是这样吗?作为“2012中国编剧培训营”重头戏的麦基讲座于今日在北京开讲,有“好莱坞编剧导师”之称的罗伯特·麦基与导演畅谈类型电影如何实现突围。在他看来,无论是翻拍,还是中国电影如何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最重要是诚意。
诚意能拯救中国影视剧?这话听得上去好像是中国编剧缺乏诚意才导致了影视剧的质量下滑。至于时下的中国翻拍剧泛滥,麦基表示,对重拍没有意见,但必须对原来的作品有足够的敬意。他说,其实美剧《老友记》也是抄袭了美国其他作家的片子。《老友记》不是凭他们自己的原创作品,是从美国原有讲述年轻人友情的电视剧中提炼出来的,也是拍的最好的。“法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他们经常把重拍看作对原作者的崇敬。”很显然,麦基所指的诚意是重拍的影视剧应该超越原作者,只是加上桥段,或抄袭其他作品,却不尊重其版权,结果自然是拍出来的影视剧有新意,却未必是一部好剧。
这话说白了,是编剧们的创意不足,才有了这样的“借鉴”。这样的做法当然不是最好的做法,也不能使影视剧的重拍更有创意,好莱坞的编剧在这一点上或许更为明白一点,影视剧的重拍在于提供新的内涵,哪怕是经典的影视剧也有可以再创意的空间,只是在创意这个行业里,没有创意的影视剧就形同于退步,在这一点上,影视剧的要求可谓更为严谨一点。
至于中西方对于大片的理解,麦基认为,东西方确实存在价值观的分歧,但还是要看电影本身是否有诚意。“中国人更注重集体,社会国家的概念,西方更注重个人、个体。所以,为家庭、为社会、国家做出奉献,这样的人物在欧洲、美国是不受欢迎的。奇怪的是,欧美、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其人物往往都是一些个体,中国观众更喜欢突出个人的电影。这背后说明的则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突显出了所谓的“诚意”:影视剧所突出的是人性化的东西,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这或许是未来影视剧的趋势,如果拍出来的影视剧依然强调集体的概念,忽略掉个体的存在,自然会被淘汰出局,不管是怎样的大片。
事实上,在对待大片这个问题上,在中国影视剧迷信技术先进时,但在麦基的眼里,真正的大片不是指技术先进,而是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旦有了好的故事、好的人物,技术方面的突破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有些人往往避重就轻,拿技术、形式来抵消电影所说的内容。利用技术等等都是短暂的成功,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消失。”假若中国影视剧照这样做下去,是不是就能拯救了中国影视剧了呢?
这却也未必。诚意在这里可以有多层理解,既有对观众需求的诚意,也有对市场需求的诚意,更包含了对创意上的追求。这背后的原因自然在于时下的影视剧所谓的创意不是从尊重观众的市场需求出发,这从某种程度上促使影视剧成为高大全的人物群像,突出的是价值观选择(忽略掉社会因素的演变)。不仅如此,还忽略掉了一个好故事的价值。即使是最近上映的《白鹿原》也存在着这样的争议,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影视剧的理解应该多元一点,至少在创意上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综合更多的创意因素进来。
当然,影视剧重视商业空间的开发是市场的需求,但却因此只重视这一点,则可能导致影视剧的简单化,最终则对创意缺乏足够的尊重,那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了。那么,这样的影视剧对观众来说,不看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