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2012年第34期)
(2012-08-24 00:28:25)
标签:
读书很好民国有个绍兴帮我这一代香港人俄亥俄温斯堡刀尖上的舞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每周五出品 敬请关注
353
书单:《燕巢与花事》、《品京都》、《为什么读书》、《文明的危机》、《编辑这种病》、《民国有个绍兴帮》、《沈从文家事》、《俄亥俄,温斯堡》、《刀尖上的舞蹈》、《读书很好》、《民国说明书》、《台湾念真情》。
354 收到齐鸣老师的新作《咖啡咖啡》,虽然不是咖啡控,喝茶也失眠。晚上不想睡觉,来这两样,准成。
355 8月17日才拿到第八期的《炎黄春秋》,还是有很多亮点的,历史的梳理是不断梳理的过程,正面、反面都要看,我们现在的看的历史有许多合理虚构的东西在。
356 8月19日下午,去逛了今日阅读书店欢乐谷店,买了陈雪的《桥上的孩子》。《三联生活周刊》最新一期做了《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专题。有点意思,不过更多的是采访字体设计师,还可以做的更生动一些。
357 8月22日晚上参加土家野夫的交流会,人多,带了几本他的书过去,签名。《尘世·挽歌》说实在的更喜欢一些。而《乡关何处》豪华了些,却失去了那一种朴素的味道。不过,他的新书在下个月还会有出来的。
358 逛西西弗书店-成都 万象店,店里的书好像大书城的微缩版。有不同主题书的分类,在不同的展台上推荐不同的书。不知是不是店员看后写上的句子,简短,有力。在书店的前台,还看见不同的书露出一个小书签,注明是签名本。这些细节,或许能让读者快速找到需要的书。
359 民国童书,把美好留给未来。有的人在书中只看到“涉及生死轮回等迷信内容”,大人看了都不禁有些毛骨悚然,更别提让孩子去读了。却忽略掉了民国童书在做人向善上的引导,相比较而言,当下的童话却难以超越民国童书的。
360 读《读书很好》,发现许多香港作家都有书写本土文化的书,比如陈冠中有《香港未完成的实验》、《香港三部曲》、《我这一代香港人》、《事后:本土文化志》,陈云有《故我犹在——香港山居忆旧》、《我思故我在——香港的风俗与文化》、《旧时时光——香港往事回味》、《新不如旧——香港旧事返照》,蔡子强有《香港选举制度透视》,董启章有《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讲话文章2——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等等,差不多有上百种,其内容涵盖的是香港的方方面面。
361 反观大陆的城市文化,却没有这般发达,除了一些志书、历史掌故、人物传记以外,鲜有更多的城市记录,特别是对当下城市发生的关注,更是缺少。有时,去一个地方旅行,想看一点更多的记录,都看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62 至于一些小城市就更是如此了。是历史记忆的缺失,还是我们是善于忘记的一代,都很难说。关于城市的书写,可进行的东西很多。单就个人记忆,城市发展,社会变迁,在不同的时代都已有了不同的故事。
363 《制陶术的生成》,尧波著。作为民间手艺的制陶术,它的流传史正是跟时代接轨的方式出现的,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变动,但这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建立在诗性语言之上的。在这一点,我们所看到的制陶术并不仅仅是民间手艺的概念了,而是生活艺术化的境界: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陷入了“现实味”,忽略掉了它的风格和可能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