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晓剑
朱晓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423
  • 关注人气:4,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知者对话

(2012-08-21 00:59:17)
标签:

湖南

吾喜吾爱

福音

西洋画

中国画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跟作家许石林在一起,他总会讲一些妙事,几近段子,也蛮有意思,只是那时候喝酒聊天,总会轻易把这话当不了真,事后想起来,都有点遗憾。不过,他讲过一个段子:曾经正在一个裱画店,取裱画师傅闲谈,师傅说:“现正在的画家日常平凡都不画画,都是正在等订单,订单来了才画。杨教员你呢?”杨福音笑而不答,事后说:“我是既不接‘单’,也不接‘双’。我接气——接古人的气、接地气。”这话我可记住了,是因为我在艺术家杨福音的《吾喜吾爱》封底上再次相遇,自然有一种把酒言欢的快慰。
平时,喜欢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长长短短,有点情趣有点意思,但要能读到这些,也大为不易,毕竟对艺术家来说,这文字算是不务正业,是艺术的余韵。不过,在杨福音看来,这却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和文字原本是可以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如果分开,那将是生活的片断,会失去意义的。这册《吾喜吾爱》就是这样的书,有画作,有随笔,读来,轻松,有味。说是一下子走进杨福音的艺术天地,也无不可。在书中,他谈艺或读书,端的是传统的境界,偶然旁涉西洋画法,那是借鉴,是对传统的融合,更见艺术家的精神:西洋画如春夏,如少年,蠢蠢欲动;中国画如秋冬,如淑女,静而悠闲。
坦率的说,这些年,我们谈艺术谈的最多还是创新,杨福音说,在中国画上,不是什么人都能创新的,也不要企望人人都来做创新的事。还是要看自己的个性,适合继承,还是适合创新。其实,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继承派画家,做点传薪火的事,那一家是很不错的了。那种苛求是对艺术的“误读”。杨福音说读书,也透着明白,那可不是乱读书,而是有所选择,看似闲书,却关照艺术的未来,这一种思想看上去“功利”了点,其实,我们做事何尝不是这样,总是想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对于这谈艺、读书,我更喜欢后面的篇章,怀人能见出对人对事的看法,这也最能见个性的。而记事一节就更直观了。艺术家当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深入到生活当中,把生活艺术化,在这一点上,杨福音所传达的信息或许更为“真实”(相对于艺术的抽象),那种种喜爱的情绪总是让人开怀。从湖南移居广州,虽然看似时空、距离的变迁,实则是透着这种变迁,杨福音在寻求艺术上的质感。这种眺望,走出了湖南,看见的是一个更繁华的世界,在那里,艺术所表现的方式更为独特、个性,也更为孤独(跟参观者解释何为艺术,半天也没搞明白),倘若将这归结为艺术上的“误读”,倒不如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艺术的真谛和本质是远远落伍的(寻求艺术上的相似性和具象)。也许正是源于这样的空间沟通,让艺术呈现出了别样的氛围。
读《吾喜吾爱》,就好像与知者对话,泡一壶茶,坐在下午的阳光里,人不太多,或快或慢地闲聊,可以有一搭没一搭,也可以被电话打断,被窗外的景物吸引,那都没什么,重要的是在这闲聊中,能得到一种情趣:我们之所以为生活奔忙,不正是为了有时间享受这对话?这一种理解也正是那首日本古歌所言:对身边不知来自何处的芬芳,旅人怀着感激的心情,停止脚步,脱下帽子。这一种喜爱,也让人有了幸福油然而生的感觉,原本我们对待喜爱之事,总是发自内心,让生活跟着蓬勃起来,由此带来一个有生机的世界。

《吾喜吾爱》 杨福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定价:68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