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被注入中国元素,是创新还是误读
(2012-08-16 17:30:05)
标签:
文化叶莹中国元素中国画中国绘画 |
分类: 艺术市场 |
对艺术界观察越多,就会发现这其中的故事太复杂了,不过涉及艺术本质倒是越来越少了,而关注名利更多了。当然,关注名利不是坏事,但假若只看见名利,看不到艺术本质,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国画所代表的是时代艺术的气质和方向,“虽然风格不同,但成都国画有一个鲜明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生长出一种新的夸张、抽象的表现符号,这一创新探索,令成都国画在全国独树一帜。”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认为,成都国画能在全国异军突起,与这里艺术家的锐意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国画家利用艺术创新形成了独特个性,他们这一中国绘画新气质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和藏家重视。
不过,要说国画注入中国元素,就具有新的艺术气象了。这说法不但不靠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国画的“误读”,所谓国画,在特定语言系统了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从国画的绘画史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元素在国画中的使用是基础,并非是今天的新趋势,或一种潮流。如果国画舍弃了中国元素,倒真的是让人疑惑,那是不是国画了。但这话题说来说去总是有些绕,似乎很难说的明白。
但艺术的存在和法则,其所依赖的正是锐意创新,不管那现出来是否是“特殊的当代气质”,其来源基本上是可以判断为“从当下生活中找题材、找灵感,笔墨技巧的运用也更加多元、丰富”。在艺术评论这一块,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探讨艺术的本质,而是用艺术术语或大词掩盖对艺术本身的批评。在这样的语境下,探讨国画跟中国元素的关系,可能就会得出一个浮泛的印象,以至于把一些细节称为创新,却实在是有违艺术常识的。
青年评论家叶莹介绍说,中国古代绘画最崇尚笔墨精神,强调线条与水墨的运用,而现在,成都画家们在创作时从传统中跳出来,更加注重画面整体构图的呈现,他们中不少人运用全新笔墨技巧,令画面色彩肌理更加丰富多彩。叶莹举例说,彭先诚的没骨人物作品,虽然题材是传统的,但艺术家将抽象与重彩融入绘画,让画面形式感更强烈、突出,有了艺术家鲜明的绘画特色;蔡寅坤的作品则将西方油画浓墨重彩的用色技巧,带入大写意水墨创作中,以独到的用笔和用色,为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里,我无意去讨论成都画家这种作为是否就是所谓的“新鲜血液”,而是想澄清一个看法,在对国画的艺术发展观察可能我们只看到了一面,以至于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但仅就艺术本身而言,应当是多元解读的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多的是讲究艺术的细节,随着观者的视觉不同,自然就会看到一个不同的景象。诚然,“中国绘画在宋代达到顶峰,如果我们现在的画还和宋代作品一模一样,那中国画就没有发展了。艺术贵在创新”。(阿年语)从某种程度上看,国画不是一种僵死的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质,而这一点说是与时俱进也好,说成锐意创新也罢,正是这个时代特质让它跟不同的时代拉开了距离,距离产生的审美意识,也使国画不断地推陈出新,依然有新鲜元素和活力,尽管它历史悠久,却不是一种落伍的艺术,更不是消失的技艺。
值得关注的是,有论者认为,利用中国元素进行中国画的当代探索,在这方面成都艺术家做得很成功,他们突破了前人藩篱,在继承东方传统审美精髓基础上,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图景,丰富和充实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这种拥有东方文化根性的当代艺术探索,的确是值得肯定的、有成效的尝试。让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领域生根,这个命题过于庞大,具体到国画来说,是不是由于这种中国元素的注入就使当代艺术有所发展了呢,却也未必。
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表达方式,其价值和思想到底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意义并非是那么新潮。套用符号语言学权威安贝托•艾柯的话来说,在一个倒退的年代,人们更关注的或许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关注其价值的区间在哪里,即藏家的重视程度。但对艺术收藏来说,艺术史的发展不是拍卖史,而这样注入中国元素的国画是不是就提升了画作的艺术性呢?似乎也不能够确定。在这个日渐浮华的时代,物化自然不能不影响大盘艺术家的创作,一部分艺术家出于艺术市场的需求,创造一批跟随时代潮流的作品,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这是否背离了艺术之路呢?我想,这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说是常识性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当艺术家的创作背离了艺术,仅仅是追逐时尚、潮流,缺乏对艺术的敬意,哪怕是在当下“走红”,人人称赞,是不是具有最伟大的艺术价值,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毕竟未经时间检验的艺术品,是不能称为伟大的艺术品的。
在这一点上,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在艺术领域,“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自己为何要装睡”(周濂语)。是的,原来我以为,只要我们对艺术保有尊敬,践行艺术之路,就能抵达艺术的最高境界,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们看见平庸的艺术品,只能苦笑而已,又能怎样呢。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加一个画展,跟艺术家交流,说的是投资、赚钱的事,我一下子恍惚了,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了。
不过,要说国画注入中国元素,就具有新的艺术气象了。这说法不但不靠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国画的“误读”,所谓国画,在特定语言系统了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从国画的绘画史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元素在国画中的使用是基础,并非是今天的新趋势,或一种潮流。如果国画舍弃了中国元素,倒真的是让人疑惑,那是不是国画了。但这话题说来说去总是有些绕,似乎很难说的明白。
但艺术的存在和法则,其所依赖的正是锐意创新,不管那现出来是否是“特殊的当代气质”,其来源基本上是可以判断为“从当下生活中找题材、找灵感,笔墨技巧的运用也更加多元、丰富”。在艺术评论这一块,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探讨艺术的本质,而是用艺术术语或大词掩盖对艺术本身的批评。在这样的语境下,探讨国画跟中国元素的关系,可能就会得出一个浮泛的印象,以至于把一些细节称为创新,却实在是有违艺术常识的。
青年评论家叶莹介绍说,中国古代绘画最崇尚笔墨精神,强调线条与水墨的运用,而现在,成都画家们在创作时从传统中跳出来,更加注重画面整体构图的呈现,他们中不少人运用全新笔墨技巧,令画面色彩肌理更加丰富多彩。叶莹举例说,彭先诚的没骨人物作品,虽然题材是传统的,但艺术家将抽象与重彩融入绘画,让画面形式感更强烈、突出,有了艺术家鲜明的绘画特色;蔡寅坤的作品则将西方油画浓墨重彩的用色技巧,带入大写意水墨创作中,以独到的用笔和用色,为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里,我无意去讨论成都画家这种作为是否就是所谓的“新鲜血液”,而是想澄清一个看法,在对国画的艺术发展观察可能我们只看到了一面,以至于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但仅就艺术本身而言,应当是多元解读的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多的是讲究艺术的细节,随着观者的视觉不同,自然就会看到一个不同的景象。诚然,“中国绘画在宋代达到顶峰,如果我们现在的画还和宋代作品一模一样,那中国画就没有发展了。艺术贵在创新”。(阿年语)从某种程度上看,国画不是一种僵死的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质,而这一点说是与时俱进也好,说成锐意创新也罢,正是这个时代特质让它跟不同的时代拉开了距离,距离产生的审美意识,也使国画不断地推陈出新,依然有新鲜元素和活力,尽管它历史悠久,却不是一种落伍的艺术,更不是消失的技艺。
值得关注的是,有论者认为,利用中国元素进行中国画的当代探索,在这方面成都艺术家做得很成功,他们突破了前人藩篱,在继承东方传统审美精髓基础上,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图景,丰富和充实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这种拥有东方文化根性的当代艺术探索,的确是值得肯定的、有成效的尝试。让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领域生根,这个命题过于庞大,具体到国画来说,是不是由于这种中国元素的注入就使当代艺术有所发展了呢,却也未必。
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表达方式,其价值和思想到底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意义并非是那么新潮。套用符号语言学权威安贝托•艾柯的话来说,在一个倒退的年代,人们更关注的或许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关注其价值的区间在哪里,即藏家的重视程度。但对艺术收藏来说,艺术史的发展不是拍卖史,而这样注入中国元素的国画是不是就提升了画作的艺术性呢?似乎也不能够确定。在这个日渐浮华的时代,物化自然不能不影响大盘艺术家的创作,一部分艺术家出于艺术市场的需求,创造一批跟随时代潮流的作品,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这是否背离了艺术之路呢?我想,这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说是常识性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当艺术家的创作背离了艺术,仅仅是追逐时尚、潮流,缺乏对艺术的敬意,哪怕是在当下“走红”,人人称赞,是不是具有最伟大的艺术价值,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毕竟未经时间检验的艺术品,是不能称为伟大的艺术品的。
在这一点上,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在艺术领域,“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自己为何要装睡”(周濂语)。是的,原来我以为,只要我们对艺术保有尊敬,践行艺术之路,就能抵达艺术的最高境界,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们看见平庸的艺术品,只能苦笑而已,又能怎样呢。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加一个画展,跟艺术家交流,说的是投资、赚钱的事,我一下子恍惚了,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了。
前一篇:读书风景识小录
后一篇:微阅读(2012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