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书
(2012-07-04 01:26:16)
标签:
藏书南京图书馆锦绣万花谷红粉佳人《诗经》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最近,诗人马铃薯兄弟在微博上感叹说,忽觉藏书是件悲哀的事。今日淘到40种签名本,最出名的是戈宝权签赠本。可受赠者,一位文化名人已作古,遗孀90多了,家中房子要住人进来,只能处理书。书就如此流浪儿般漂流。是不是所有藏书最后都这命运?如此,那还藏个鸟?
边观那些藏书的历史,大致说来都少不了如此的命运,在旧书摊上我也时常会遇到此类的签名本。喜欢的不妨拿下,如果那天有人更喜欢(或更好地发挥书的价值),也不妨送人。这让我想起了吴鸿兄的丢书,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把曾经喜欢的书,过一段时间就觉得面目可憎的书丢掉,将它们放在博客上,谁爱,拿去。这是豪放,也是看淡了书的聚散。
也许对那些“固执”的书虫,我们该称之为书奴才是——书的奴隶而已。猛一看,他们也是视书为生命,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书的各种附加价值,务必将书的价值“最大化”。至于是否能从书的本身得到更多的快乐(阅读快乐和分享快乐),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书话作家笔下,时常会读到书的故事,这其中有惊喜,更有惊艳,原本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是书缘也好,是书劫也罢,都不能决定书的最终命运吧。而前段时间的过云楼的藏书拍卖,以两亿多元的价格卖了出去。据闻,“过云楼藏书”历经六世风雨坎坷,顾氏曾将之视若珍宝并终年秘藏,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其中四分之三已于上世纪转归于南京图书馆,只剩这170余种、1292册,是唯一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特别是传世孤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更是堪称全世界部头最大的宋版书。
其实,不管是藏家,还是书爱家,在面对书的聚散时,还是多一点“放下”的心态,曾经拥有,岂不是美好的经历,一旦他去,遇见一个识见它的人,也是一桩幸事。倘若放在手里,长期地“霸占”,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呢?这话可能严重了点。我的意思是,我们真的不必那么在乎书的聚散,是不是它在未来有了一个更好的结局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所能操心得了的。
书从印刷出来,就开始了它的生命旅程。许多书如《诗经》、《1984》……这个名单可以开列的很长,之所以它们能让我们一读再读,就在于它的不断流动,从而呈现出差异化的阅读,流动与分享,是书生命的旅程当中的一环,而这一种流动史其实是延长了书的使命,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不过,我们常常做不到这样。有次,逛一个文化人的书房,在书柜上贴了一张纸条,写的是,书与老婆,概不外借!这让看的人有点苦笑。当然,我能理解这样的心情:书不外是他的红粉佳人罢了。若站在书的立场上,它们若有感知的话,是否会在乎这样的一种情感呢?天知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好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的流动性,流动的频率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则说明了它的价值越大。另外,对书的“占有”,和享受拥有书的过程,是不一回事的。在精神层面上,享受显得更为高贵一些罢了。即便是坐拥书城,最后大致也只是曾经坐拥书城而已,书又岂是能带走的呢。须知,世间美好事物大抵难聚易散,而往往人才是真正的云烟。那好书会依然长存,留在人间。
边观那些藏书的历史,大致说来都少不了如此的命运,在旧书摊上我也时常会遇到此类的签名本。喜欢的不妨拿下,如果那天有人更喜欢(或更好地发挥书的价值),也不妨送人。这让我想起了吴鸿兄的丢书,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把曾经喜欢的书,过一段时间就觉得面目可憎的书丢掉,将它们放在博客上,谁爱,拿去。这是豪放,也是看淡了书的聚散。
也许对那些“固执”的书虫,我们该称之为书奴才是——书的奴隶而已。猛一看,他们也是视书为生命,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书的各种附加价值,务必将书的价值“最大化”。至于是否能从书的本身得到更多的快乐(阅读快乐和分享快乐),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书话作家笔下,时常会读到书的故事,这其中有惊喜,更有惊艳,原本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是书缘也好,是书劫也罢,都不能决定书的最终命运吧。而前段时间的过云楼的藏书拍卖,以两亿多元的价格卖了出去。据闻,“过云楼藏书”历经六世风雨坎坷,顾氏曾将之视若珍宝并终年秘藏,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其中四分之三已于上世纪转归于南京图书馆,只剩这170余种、1292册,是唯一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特别是传世孤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更是堪称全世界部头最大的宋版书。
其实,不管是藏家,还是书爱家,在面对书的聚散时,还是多一点“放下”的心态,曾经拥有,岂不是美好的经历,一旦他去,遇见一个识见它的人,也是一桩幸事。倘若放在手里,长期地“霸占”,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呢?这话可能严重了点。我的意思是,我们真的不必那么在乎书的聚散,是不是它在未来有了一个更好的结局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所能操心得了的。
书从印刷出来,就开始了它的生命旅程。许多书如《诗经》、《1984》……这个名单可以开列的很长,之所以它们能让我们一读再读,就在于它的不断流动,从而呈现出差异化的阅读,流动与分享,是书生命的旅程当中的一环,而这一种流动史其实是延长了书的使命,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不过,我们常常做不到这样。有次,逛一个文化人的书房,在书柜上贴了一张纸条,写的是,书与老婆,概不外借!这让看的人有点苦笑。当然,我能理解这样的心情:书不外是他的红粉佳人罢了。若站在书的立场上,它们若有感知的话,是否会在乎这样的一种情感呢?天知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好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的流动性,流动的频率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则说明了它的价值越大。另外,对书的“占有”,和享受拥有书的过程,是不一回事的。在精神层面上,享受显得更为高贵一些罢了。即便是坐拥书城,最后大致也只是曾经坐拥书城而已,书又岂是能带走的呢。须知,世间美好事物大抵难聚易散,而往往人才是真正的云烟。那好书会依然长存,留在人间。
前一篇:向传奇致敬
后一篇:《读书风景文丛》十八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