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

(2012-06-10 09:06:48)
标签:

中国

民国前传

历史

西什库教堂

义和团运动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

    关于民国,我们谈论的不少了,但给人的感觉还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对于那样一个驳杂、丰富的时代,单一地去看,可能只会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一部分,那并非是全貌。不仅如此,纸上阅读似乎得来终觉浅,既无法深入到民国的肌理当中去,也不能对那个时代有更好的理解。

  《民国前传》以时间为线索,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地理,以地理切入历史现场,这无疑多了些历史的纵深感,因为视角的不同,让人读到了一个全新的“前民国”。它所描述的晚清特别是最后十年中国诸多人物、事件、思想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到来的影响,涉及内容包括新军、维新、立宪派、租界、义和团、光复会、日俄战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等,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的复杂、多样性,也让人们在文字和一张张新旧图片中,穿越当下和历史,令人对民国如何来到中国,有了不少新的感慨与唏嘘。

  历史学家谭其骧曾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而走读历史,是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走过的是风景,读到的却未必是历史,面对民国也是如此。所以,游客去五台县只会逛五台山,却不会为《瀛环志略》的作者徐继畲的故居而停留,到天津,同样也不会去探寻小站的遗址,这样的旅行方式让旅行浮于表面化,也自然是无法走进历史的深处,哪怕是打望一下,今天都变得稀缺。本书的标题,未能免俗,也带上了穿越的字样,不过其在钩沉、解读历史之中,因涉及众多城市和历史人物,使读者有很强的现场感与参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历史立体起来。如西什库教堂,像张鸣先生在序里所说的那样,去看看就更加明白在义和团运动中所谓的勇敢是怎么一回事。不大的教堂,没有坚固的堡垒,里面仅40支洋枪就顶住了义和团几万人两个月的围攻。

  这让我想起汉学家比尔·波特将于今年10月启动新的旅程,“寻找”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在比尔的眼里,中国诗人不是只存活在历史里,而是在现实中可以寻找到的,因此,才会有“越探寻,越感觉与中国古圣先贤更紧密”的感觉。那么,《民国前传》所提供给我们的不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糅合了历史、地理的概念,将历史现场拉回到现场。站在岳府街上,我们能想象保路运动的状况;在茶坑村,仿佛看着梁启超的生活场景;而在东交民巷,则看到的是租界到使馆的流变,这历史就活灵活现了,并现身说法。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晚清至民国的那段历史才有了更多的直观感受,舍此解读民国或许只是历史的复述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历史,就像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记住年代,更主要的是要有感觉。这感觉是在历史发生的现场对那纷纭的历史生发出来的体悟,而这只能从古人的现场,包括古人留下的物件中去寻找。诗人蔡天新同样认为,任何地理和历史的交会都是迷人、可爱的,犹如笛卡尔发明的坐标系和二元论,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时空观。在这一点上,《民国前传》所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复原逝去的时间,而是返回历史的空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