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与传奇

(2012-04-11 07:39:34)
标签:

布列松

法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贞德的审判

电影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对很多影迷来说,罗贝尔·布列松在法国是电影大师,即便是放在今天的电影界,他依然令很多电影导演无法超越。无疑,布列松的“电影书写”理念及实践使他高居电影史殿堂的宝座。不过,他的名作《电影书写札记》早在2001年由三联书店版推出了。在那个小开本中初次读到短小而信息丰富的内容,还是有一种对语言书写的震惊。而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电影书写札记》中,不仅是在重温那些词句,还在于提供另一重思考空间。
布列松中学毕业后从事绘画,1930年代起参与电影制作。到1980年代共拍成包括《贞德的审判》、《梦者四野》等十三部经典名作。而《电影书写札记》是布列松唯一的著作,是作者二十余年对“电影书写”进行的点点滴滴思考的集结。布列松认为“电影书写”与时下的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舞台剧的再现,抹杀了摄影机的独特性。而摄影机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复制舞台剧,而在于它严格捕捉到肉眼见不到而又为电影作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组合要素,让电影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及声音的组合,令镜头所捕捉的现实片从现实的层面转化为真的层次。所以,布列松视演员为模特,他们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的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这远比实际的戏剧冲突更能感动人。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它们激发了某种想像。因此看似平谈的影像在适当的组合下就会造出神奇。
事实上,布列松谈论的电影书写不困于电影题材,更揭示了其他创作活动。其反思由技进手道,阐述预知、等待、诱导、亲近等艺术,颇具电影伦理学之论。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难能可贵的思想。事实上,相对于电影界的娱乐化与庸俗化,读布列松的理论,也就格外有种沐浴阳光之感。那些闪光的短句所构成的世界,璀璨夺目,在日常的感悟中再现传奇。“当×先生说,感动大众不需要任何艺术,这就证明了一种莫大的愚昧”;“随着世纪的延续,戏剧已经市井化。电影(拍照的戏剧)已经作了充分展示”,这样的片断,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却能抵达我们的内心。
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深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真是无法模仿,虚假无法转变。”对布列松而言,艺术是对抗无能之苦的唯一依托。然而艺术远不止这些。它揭示了现实的唯一可见部分,冰山显露的那个侧面。尽管如此,这电影书写给我们提供的视觉依然值得珍视。或许这应该说,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从根本上看,电影书写这种形式既有对艺术的介入,也是艺术的介质之一,其所构成的是艺术的一部分了。但,在日常与传奇之间,布列松只是陈述了他观察的一些“真相”,而这则跨越那些令人眩晕的虚空,抵达艺术的现场。
 
《电影书写札记》 罗伯特·布列松著,张新木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