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分子
(2012-04-03 07:25:20)
标签:
美食成都波普艺术火锅的种类安迪·沃霍尔嘴上功夫 |
分类: 风味好物 |
@朱晓剑
居住在成都,大概是隔三差五都总会泡在火锅店,喝喝酒、聊聊天,红红的汤锅,红白相间的菜蔬,如此混搭在一起,氛围特好。外地朋友来了,自然招待吃火锅多一些,一是火锅的种类多,可以变换的花样多,即便是同一家店,吃出来的风味也是大不相同的。不过,不同的人群去吃火锅的种类和时间段还是有些差异的,更多的时候,火锅固然改变不了一餐的风格,却也可以尽可能的做的完美一些。
混网络的如风同学有段时间混在成都,吃吃喝喝,最常吃的是火锅,牛杂火锅、冷锅鱼,他说在北京无论如何是吃不到这样地道的火锅,这让我想起我的同学有次从外地归来,坐在春熙路口打望美女的神情——是不是被迷惑了,还是找到了些许诗意和遗憾?最夸张的一次是半夜三更跑去吃火锅,是在网上查的地图,去到之后才发现那家火锅店早已关门,不知去向了,就近去吃一家冷锅鱼,才算罢休。而搞创意搞艺术的,总是喜欢有点情调,然而,在吃火锅这样热闹的场合,哪儿有那么多情调可言?不过,情调在于热闹中忽然出现的一种诗意,甚至涉及到禅的阐释(永嘉玄觉禅师曾云: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那算不算一种生活美学,我也搞不清楚。老实说,不同的圈子都有自己的口味作为依据,以此来判断,这些人基本上是火锅的中坚分子,被称为火锅分子也是恰如其分的。
还有一种火锅分子是属于爱好者一类,平时兴趣不大,但因有这样那样的情结,如果实在是不好选择去吃那样的餐馆,那就来一次火锅吧。作家兼出版人的吴鸿兄有个妙论说,吃火锅能驱除感冒,即便是上火了,也能来一个以毒攻毒,最后让感冒消失掉。也曾跟着试验了几次,效果不大明显,或许是自己吃的火锅不够地道,不够麻辣,也就不能怪感冒的顽固了。而在做美食编辑的九吃兄看来,火锅吃的是一种激情与快感,缺乏营养,不仅如此,带来的有可能是上火。与川菜相比,火锅只能算是二流的饮食,缺乏川菜的那种技术含量,说到极致,那更是遥远的了。
吃的最多的是重庆火锅,但那火锅的底色跟重庆事实上有多大关系,是不得而知的——因其早已成了成都口味。其实,在火锅分子看来,这火锅颇有点波普艺术的味道,不过也有点像艺术中的野兽派,野性、自然,却有独具一种风格,既有心理(意识不到的想法),也有情感(内心的未知),这样综合出的火锅更多是被赋予象征意义,像美国的波普艺术那样,只关注消费和产品,正如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最难得的是有时间在家搞一次火锅聚会,火锅的油烟气总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要说痛快,还是这一种,自然不必在乎菜是不是足够丰盛,酒也可以快意地喝下去,不必担心酒醉之后的事。这等俗事正是火锅的精确分类。仔细想来,如果火锅搞得红火,失去了热闹和氛围,也就少了很多的小乐趣。
前几天,跟几个火锅分子一起欢聚,老不大痛快的,是那里的酒被包了场,平时习惯的酒水一概没有,想来,若去吃火锅,如果缺乏了酒的作用,大概会变得郁郁寡欢,即便是面对这样那样的食物,也只有失望的份了。这让我想起刚从学校出来那阵儿,同学几个趁了周末,去一家火锅吃饭,中午去的,人不多,氛围却好,把店家的冰冻啤酒都干完了,后来加冰,再后来,吃晚饭的人也陆续到来,如此边喝酒边聊天,大有快意江湖的味道。那时候,一伙人喝啤酒如同饮料一般,而啤酒正在做促销活动,一块钱一瓶,似乎捡了很大的便宜似的。走出店家,已是华灯初上,有点醉意,这样的状态从此不再。
火锅分子眼里的火锅,当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就能一下子概括的,表现更多的是内省的艺术,将火锅回归到孤独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则暗示了这浮躁时代的人际关系的隐秘和微妙。
居住在成都,大概是隔三差五都总会泡在火锅店,喝喝酒、聊聊天,红红的汤锅,红白相间的菜蔬,如此混搭在一起,氛围特好。外地朋友来了,自然招待吃火锅多一些,一是火锅的种类多,可以变换的花样多,即便是同一家店,吃出来的风味也是大不相同的。不过,不同的人群去吃火锅的种类和时间段还是有些差异的,更多的时候,火锅固然改变不了一餐的风格,却也可以尽可能的做的完美一些。
混网络的如风同学有段时间混在成都,吃吃喝喝,最常吃的是火锅,牛杂火锅、冷锅鱼,他说在北京无论如何是吃不到这样地道的火锅,这让我想起我的同学有次从外地归来,坐在春熙路口打望美女的神情——是不是被迷惑了,还是找到了些许诗意和遗憾?最夸张的一次是半夜三更跑去吃火锅,是在网上查的地图,去到之后才发现那家火锅店早已关门,不知去向了,就近去吃一家冷锅鱼,才算罢休。而搞创意搞艺术的,总是喜欢有点情调,然而,在吃火锅这样热闹的场合,哪儿有那么多情调可言?不过,情调在于热闹中忽然出现的一种诗意,甚至涉及到禅的阐释(永嘉玄觉禅师曾云: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那算不算一种生活美学,我也搞不清楚。老实说,不同的圈子都有自己的口味作为依据,以此来判断,这些人基本上是火锅的中坚分子,被称为火锅分子也是恰如其分的。
还有一种火锅分子是属于爱好者一类,平时兴趣不大,但因有这样那样的情结,如果实在是不好选择去吃那样的餐馆,那就来一次火锅吧。作家兼出版人的吴鸿兄有个妙论说,吃火锅能驱除感冒,即便是上火了,也能来一个以毒攻毒,最后让感冒消失掉。也曾跟着试验了几次,效果不大明显,或许是自己吃的火锅不够地道,不够麻辣,也就不能怪感冒的顽固了。而在做美食编辑的九吃兄看来,火锅吃的是一种激情与快感,缺乏营养,不仅如此,带来的有可能是上火。与川菜相比,火锅只能算是二流的饮食,缺乏川菜的那种技术含量,说到极致,那更是遥远的了。
吃的最多的是重庆火锅,但那火锅的底色跟重庆事实上有多大关系,是不得而知的——因其早已成了成都口味。其实,在火锅分子看来,这火锅颇有点波普艺术的味道,不过也有点像艺术中的野兽派,野性、自然,却有独具一种风格,既有心理(意识不到的想法),也有情感(内心的未知),这样综合出的火锅更多是被赋予象征意义,像美国的波普艺术那样,只关注消费和产品,正如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最难得的是有时间在家搞一次火锅聚会,火锅的油烟气总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要说痛快,还是这一种,自然不必在乎菜是不是足够丰盛,酒也可以快意地喝下去,不必担心酒醉之后的事。这等俗事正是火锅的精确分类。仔细想来,如果火锅搞得红火,失去了热闹和氛围,也就少了很多的小乐趣。
前几天,跟几个火锅分子一起欢聚,老不大痛快的,是那里的酒被包了场,平时习惯的酒水一概没有,想来,若去吃火锅,如果缺乏了酒的作用,大概会变得郁郁寡欢,即便是面对这样那样的食物,也只有失望的份了。这让我想起刚从学校出来那阵儿,同学几个趁了周末,去一家火锅吃饭,中午去的,人不多,氛围却好,把店家的冰冻啤酒都干完了,后来加冰,再后来,吃晚饭的人也陆续到来,如此边喝酒边聊天,大有快意江湖的味道。那时候,一伙人喝啤酒如同饮料一般,而啤酒正在做促销活动,一块钱一瓶,似乎捡了很大的便宜似的。走出店家,已是华灯初上,有点醉意,这样的状态从此不再。
火锅分子眼里的火锅,当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就能一下子概括的,表现更多的是内省的艺术,将火锅回归到孤独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则暗示了这浮躁时代的人际关系的隐秘和微妙。
前一篇:到石人西街去吃面
后一篇:短篇小说集《小马过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