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话学的构想

(2012-03-18 00:02:22)
标签:

乐山

书话史随札

知堂书话

知堂序跋

微书话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关于书话,谈论的专家学者也不少了,但说来说去,似乎都停留在表面上,比如有的说,书话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跟书有关即可。但如此定义书话,似乎就泛化些。读著名爱书家胡洪侠的《微书话》时,注意到有一条关于大书话的记录。他如是说:“书话不必都是传统序跋体,书话理应承担更多使命。书既是大书话的主人公,也是大书话的故事架子。与某一本书有关的烟尘风云,世事沉浮全可纳入。文字可以有三五千字,图呢,该配得恰当而精美,风格是个性化的,文字是精致的,故事是吸引人的……”
曾出版《书话史随札》的王成玉先生在博客上说,就书话这一文体来说,至少是我以为,不管是谁写的,最好不要再出现把《知堂序跋》编入《知堂书话》这样类似的事情,序跋就是序跋,书话就是书话。当然也并不排除符合书话标准的部分序跋或题识一类的文字收入书话集中。这事涉书话的尺度。不过,由于对书话的不同认识,在对待书话的研究上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其成果也就大相径庭了。
不过,最近几年,书话泛滥成灾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王先生感慨,试看今日之书话,一个高贵而纯洁的文体,在某些高人的凡是关于书的话都是书话的指点下,在变化中由一变多,由多变杂,由杂变乱,变来变去,乃名存实亡矣。如今江河日下,乃浮燥功利之过耳。各式各样的书,各种各样的文章,一经打上书话的旗号,似乎一登龙门,身价飞涨,然而有其名而无其实也。书话在今日屡遭人诟病,乃不读书之过。怪不得有很多人不读书话,不说书话,不知书话为何物,而敢大写书话,其变化之快,真乃与时俱进也。
也许正因为如此,爱书家们该研究一下,什么样的读书文字才能称为书话。这也是书话学的应有之义。说白了,书话不是序跋,不是书评,也不是读后感式的读书随笔,而是关于书的一种带来有个性的文体。
在书话大家唐弢看来,书话的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至于写法,乐水乐山,见仁见智,本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我又觉得,争鸣和齐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使某一形式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更成熟,使特点本身从枯燥、单调逐渐地走向新鲜、活泼和多样,而不是要冲淡它,调和它,使它淹没于混沌汗漫之中,落得一个模模糊糊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话又自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但在今天看来,这话固然没错,但如若仅仅是将书的闲话,或“所有材料不加选择地塞满一篇的所谓‘书话’,以及将书话写成纯粹是资料的倾向”(唐弢语),无疑都偏离了书话的轨道。不管是大书话还是要小书话,都不是书话学的重点所在。而书话的核可以借用《读库》的“三有”:有趣、有料、有种,简而言之,既是书的闲话,也关涉书的掌故、趣闻,甚至关涉书衣、书腰、装帧等等,但这都是独家的“秘籍”,太泛滥的话,可能就失掉了书话本身应具有的情趣了。
纵观对书话的研究,偶然有提出书话学的概念,但还没有系统对此进行专项研究,泛泛而谈多矣。但随着书话的繁荣,书话学也似乎有建立之必要,虽然这项工作很小众,但其价值所涉及的包含文献学、版本学、书话史等科目,实在是大有学问可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