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刻薄
(2012-01-19 02:11:13)
标签:
赵瑜六十七个词米兰昆德拉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追求在当下的语境中时常是呈现荒诞的状态的。亚当·斯密曾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发展的。因为身在局中,自然难以明白那事情中的种种状况。也正因此,迷茫总是构成事件中的些许想象。在赵瑜的《六十七个词》中,我读到了岁月的沧桑——这是夸大的词儿,其实是读出了不知所措,以及由此带来的模糊和刻薄,看上去有一种朦胧的美,打破了真相,不是被还原,原来生活是纠缠。
赵瑜的小说表达在当代小说家中,不是以先锋性取胜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思想,也因此,他在小说中所传达的情感看上去淡淡的,不是那么浓烈,却有独特的味道。这跟当下的许多小说写作相异。不仅如此,在每部小说中,都通往一个向度,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他的笔下,透出的是这个时代的特质。可正因为如此,读者如果不经意的话,可能会错过这些细节,以及表达——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是很容易放过好东西的。在《六十七个词》中,所呈现的即是这样的品质。
《六十七个词》通过六十六个碎片化的词语,讲述了一个城市孤独男人锦一的爱情故事。他在自我幻觉与现实生活里徘徊,在自己的爱情记忆中寻找真相。最后,他意识到,不管自己多么用力地把想象的画面还原为现实,现实却依旧模糊。档他整理好记忆,却错愕地发现,记忆里只有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是邵娅,只有一个女人的身体,却是田小溪……作者运用了大量加法,把不同的人的人生经历放在同一个人身上,试图还原一个人的记忆真相。他甚至往真实的生活里加入大量幻觉,尝试以幻觉打败真相。作品以另类的写法阐述了模糊主义的观点,爱情只是一种想象。
不仅如此,赵瑜通过不同的词语对日常生活进行释义,但即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按行为经济学来分析的话,这将出现的是事情的全貌,但在社会学上,刻薄的言词之下,所掩盖的是一种真相,模糊也好,真相也罢。在锦一那里,所具有意义同样是游移不定的,也说明当下都市人在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它所具有的姿态是多棱角的,在这模糊的背后,所包含的或许能称之为生活真理的东西。
在《六十七个词》的后记中,赵瑜说,小说是什么。我喜欢米兰昆德拉的分类:一是讲述一个存在的故事,二是思考一个存在的故事,三是虚构一个可能存在的故事。其实米兰昆德拉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他仿佛是这样说的: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我改变了他的原话,并仍然执著地认为,我改变过的话才是昆德拉的原话。因为讲述一个故事和描写一个故事层次并无大的分别。无疑,赵瑜的《六十七个词》是向昆德拉的致敬之作,但这不仅局限于致敬,更重要的通过对词语的梳理和解读,赵瑜找到了小说的另外一条通路:这让人想到昆德拉的《六十七个词》中有“家园”一词,解释为:“有我的根的地方,我所属的地方。”同时,“家园的大小仅仅通过心灵的选择来决定:可以是一间房间、一处风景、一个国家、整个宇宙。”回到锦一的故事本身,我们看到的则是模糊的刻薄,在那里,所有的事件都成为了一种解读的方式,一如这个时代的孤独和秘密。
《六十七个词》 赵瑜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