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店招
(2011-11-03 09:53:07)
标签:
成都店招李劼人黄炎培周游杂谈 |
分类: 混成都 |
如果在街边闲逛,就很容易记住一些街边小店,无他,并不是对店里卖的东西有多熟悉,而是,那各色的店招让人很容易记住罢了。
不过,现在的成都街道讲求的是整齐划一,店招也都规范化了。看上去就是一个模子刻印出来的,色彩统一,而尺寸大小也是统一的。昨天,路过一家街道,看见又在统一店招了。这看上去固然美观,不像之前的店招风格不一,店家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结果呢?自然失去了个性。
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大概不会快速记住一些有意思的店或店招了,这样想来,不免有些失落。在武侠小说里,时常看见的酒家店招,就是门口树一个旗杆,上面就一个字:酒,风旗招展,那阵势也威武,有点江湖习气,现在只能想象而已。即便是像成都名小吃这几个字,写在墙壁上,那阵势才有点令人回味,顺畅,自然,而改变之后的店招,气势早已没了,除非你留意,才会发现它的。但在大街上行走的人,固然有闲情,也不会细致到浏览每一家店,并记住它的必要罢。
成都的手写招牌当推周游,他真名叫周铁成,还有一个名字叫“周半城”,因为他从1949年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垄断”了成都一半以上的招牌书写。据说,其实周游并不是什么书法家,他是当时成都油漆匾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的工作就是写招牌。一般书法家写招牌,都是在书桌上铺好了宣纸,毛笔蘸满了墨在纸上挥洒,但是周游写招牌,不打草稿,也不画格子,在店门口搭个梯子,一手提油漆桶,一手拿油漆刷,不用描就在招牌上写开了,一气呵成,往往几分钟就搞定一块招牌。周游“刷”出来的字,既工整也不乏跃动,而且油漆多久也不会脱落,美观实用。周游长年累月穿梭于成都大街小巷写店招,其店招几乎成了“成都一景”。这当然早已不见了。
抗日战争期间客居四川的黄炎培先生曾写了《蜀游百绝句》,其中就有一首专讲成都餐饮的店招:“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馆涴秋茶。临时生活维持处,不醉无归小酒家。”其实,成都人对店招的态度与其说是顺其自然,倒不如说,讲究的是一个舒坦,一本名叫《老成都记忆》的漫画呈现的老成都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写着大大“茶”字的店招挂在门外,一张张桌子上,沏好了盖碗茶的人们,摆着天南海北的龙门阵,不时传来一声耿直的声音:“接到摆,茶钱我给了。”
不过,现在只能想象了,这样的店招早已成为消逝的风景了。
不过,现在的成都街道讲求的是整齐划一,店招也都规范化了。看上去就是一个模子刻印出来的,色彩统一,而尺寸大小也是统一的。昨天,路过一家街道,看见又在统一店招了。这看上去固然美观,不像之前的店招风格不一,店家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结果呢?自然失去了个性。
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大概不会快速记住一些有意思的店或店招了,这样想来,不免有些失落。在武侠小说里,时常看见的酒家店招,就是门口树一个旗杆,上面就一个字:酒,风旗招展,那阵势也威武,有点江湖习气,现在只能想象而已。即便是像成都名小吃这几个字,写在墙壁上,那阵势才有点令人回味,顺畅,自然,而改变之后的店招,气势早已没了,除非你留意,才会发现它的。但在大街上行走的人,固然有闲情,也不会细致到浏览每一家店,并记住它的必要罢。
成都的手写招牌当推周游,他真名叫周铁成,还有一个名字叫“周半城”,因为他从1949年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垄断”了成都一半以上的招牌书写。据说,其实周游并不是什么书法家,他是当时成都油漆匾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的工作就是写招牌。一般书法家写招牌,都是在书桌上铺好了宣纸,毛笔蘸满了墨在纸上挥洒,但是周游写招牌,不打草稿,也不画格子,在店门口搭个梯子,一手提油漆桶,一手拿油漆刷,不用描就在招牌上写开了,一气呵成,往往几分钟就搞定一块招牌。周游“刷”出来的字,既工整也不乏跃动,而且油漆多久也不会脱落,美观实用。周游长年累月穿梭于成都大街小巷写店招,其店招几乎成了“成都一景”。这当然早已不见了。
抗日战争期间客居四川的黄炎培先生曾写了《蜀游百绝句》,其中就有一首专讲成都餐饮的店招:“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馆涴秋茶。临时生活维持处,不醉无归小酒家。”其实,成都人对店招的态度与其说是顺其自然,倒不如说,讲究的是一个舒坦,一本名叫《老成都记忆》的漫画呈现的老成都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写着大大“茶”字的店招挂在门外,一张张桌子上,沏好了盖碗茶的人们,摆着天南海北的龙门阵,不时传来一声耿直的声音:“接到摆,茶钱我给了。”
不过,现在只能想象了,这样的店招早已成为消逝的风景了。
前一篇:成都没有读书月
后一篇:吉川英治的《三国》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