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纪》为什么这么火
(2011-05-11 11:48:05)
标签:
孙邦彦汶川地灾纪2011动漫研究报告杂谈 |
分类: 生活剧场 |
《地灾纪》为什么这么火
为什么是《地灾纪》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地灾纪》
“谈起汶川大地震,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成都人面对灾难来临时的一种‘敢拿老天开涮’的幽默,一种苦中寻乐的乐观!”孙邦彦说,地震后在网上看到了许多拿地震开涮的幽默故事,“我真正见识了成都人、四川人的乐观、豁达。还记得有人用幼儿园小朋友的语气自责:‘阿姨,我不该往墙上钉钉子我一钉,墙就震动起来了,震裂了口子,楼也震塌了……’”
“川人既然能面对大灾难而苦中寻乐,那么心中还有希望,也就不怕任何困难。”孙邦彦说,这是他最佩服四川人的一点品质。而与《地灾纪》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邦彦发现11岁的女儿痴迷照镜子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找女儿谈话,劝女儿适可而止。开始女儿还听话,但不几天便又“故态复萌”。再三“劝说”宣告无效后,孙邦彦突然想起孩时自己不听话时,父母就会编造一些恐怖故事来吓人,“我何不对女儿也讲一个故事?”他于是讲了一个照镜子会让人失踪的故事。并将故事绘成漫画《冥镜新娘》给女儿看,同时将地震结合在一起。女儿从此再不敢照镜子了,还将所有镜子都藏了起来,连梳头也不看镜子。后来一路画下来,就成了《地灾纪》。
人文关怀是制胜法宝
今天的漫画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打开网站,或者是手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漫画作品,但看多了漫画作品之后,给人的印象是,漫画作品看上去很繁荣,但同质化相当严重,在表现手法,内容取材上,大同小异的现象更多,那么,一部好的漫画作品它所承载的是什么?不是浮在动漫上面的表象,而是内容的创意。
中国《动漫周刊》出版人、主编钟路明认为,中国动漫产业问题在哪里?缺优秀的策划、营销、管理、资本人才,缺优秀的创意人才,缺懂市场、懂管理、懂动漫文化生产规律、市场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像马云、王石、潘石屹、刘永好这类的人才、缺真正懂动漫的官员。《地灾纪》所代表的可能是一种动漫新形势下的运作范例,但更为根本的则是其内容的可读和有趣。
一位漫迷这样评价《地灾纪》:“漫画在以往的印象中,最强的是日本韩国的漫画,中国漫画经常缺席,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太少了,以至于对中国漫画的看法都觉得是失望。其实还是满期望好的漫画出现,《地灾纪》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漫画的希望。”或许这样的评论过于夸张,事实上是,国内漫画发展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更多的是缺乏创意内容。
相对于《地灾纪》的叫好,也有媒体人士认为,国内的漫画固然发展迅速,但值得回味的作品并不像其生产数量那样的多。或者说,《地灾纪》带给读者的更多的多种漫画元素的融合,从而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孙邦彦说,《地灾纪》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还需要更多的思想和内涵表达出来,人文关怀是漫画的基本思想,作为恐怖漫画的《地灾纪》,在让人看过之后,有一点回味,有一点感想,这也说明了漫画这种形式不管是搞笑、幽默,还是推理、悬疑,最终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