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灾纪》为什么这么火

(2011-05-11 11:48:05)
标签:

孙邦彦

汶川

地灾纪

2011

动漫研究报告

杂谈

分类: 生活剧场

《地灾纪》为什么这么火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来临之际,不少漫迷发现,一部有关地灾的轻型恐怖漫画《地灾纪》火爆连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阅读达到600多万次,网友在百度百科、网络词典等处纷纷建立相应的词条,这在国内漫画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动漫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实力不可小看,特别是在漫画领域,更有不少作品出现,而《地灾纪》所代表的漫画,可以说颠覆了中国传统漫画的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地灾纪》为什么这么火?这背后所反映的又是什么,很显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就得回归到漫画本身,或许正如学者所说的那样,《地灾纪》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漫画这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渗透了中国式的人文关怀。

 

  为什么是《地灾纪》

   随着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刺激、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动画和漫画的产量也在逐渐上升,即使是漫画期刊,大大小小也近两百种,这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漫画的繁荣。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灾纪》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恰逢好时机。细心的漫迷发现,《地灾纪》在《漫仔漫妞》连载时,就颇受漫迷青睐,原因是这部作品虽然名为恐怖漫画,却显得并不是那么恐怖,更多的是通过恐怖传达一种人文关怀,并不是就恐怖而恐怖,突破了恐怖的表象。

   缘何《地灾纪》会走火,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地震作为地球运动的一种规律,带给人的是恐惧,因为人类无法预知它的到来,以及灾难的程度,特别是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让人们对地震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地灾纪》的走火,看似偶然,其实更多的包含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多了了解的欲望,从而促使了这一类型的漫画的走俏。

   其实,恐怖漫画在现代漫画中并不算是突出的个案,但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有的侧重氛围的营造,有的是侧重故事的叙述,相对而言,《地灾纪》综合了这几种元素,并有创新,带给人的不再是简单的恐怖了。

   “恐怖大王”李西闽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恐怖小说,其实有一项功能,就是令人在紧张刺激过后释放心里的压力。现代社会,科技越发达,人的安全感就越少,常常需要借助外在条件来释放自己。他还说到,作家至少需要一种悲悯情怀,我的作品中哪怕很血腥的东西也会夹杂着一种情愫,突然让人心里一动的那种。国内有悲悯情怀的作家其实很少见,像北村、苏童、迟子敬等,他们的作品中就会有这种情怀。

   而轻型恐怖漫画《地灾纪》既有这样的情怀,所以才打动了读者,在阅读漫画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心理需求。《地灾纪》的出品人孙邦彦如此说。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地灾纪》

   孙邦彦是生活在成都的著名漫画家,当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成都,对地震中的种种现象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

  “谈起汶川大地震,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成都人面对灾难来临时的一种‘敢拿老天开涮’的幽默,一种苦中寻乐的乐观!”孙邦彦说,地震后在网上看到了许多拿地震开涮的幽默故事,“我真正见识了成都人、四川人的乐观、豁达。还记得有人用幼儿园小朋友的语气自责:‘阿姨,我不该往墙上钉钉子我一钉,墙就震动起来了,震裂了口子,楼也震塌了……’”

  “川人既然能面对大灾难而苦中寻乐,那么心中还有希望,也就不怕任何困难。”孙邦彦说,这是他最佩服四川人的一点品质。而与《地灾纪》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邦彦发现11岁的女儿痴迷照镜子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找女儿谈话,劝女儿适可而止。开始女儿还听话,但不几天便又“故态复萌”。再三“劝说”宣告无效后,孙邦彦突然想起孩时自己不听话时,父母就会编造一些恐怖故事来吓人,“我何不对女儿也讲一个故事?”他于是讲了一个照镜子会让人失踪的故事。并将故事绘成漫画《冥镜新娘》给女儿看,同时将地震结合在一起。女儿从此再不敢照镜子了,还将所有镜子都藏了起来,连梳头也不看镜子。后来一路画下来,就成了《地灾纪》。

  人文关怀是制胜法宝

  今天的漫画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打开网站,或者是手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漫画作品,但看多了漫画作品之后,给人的印象是,漫画作品看上去很繁荣,但同质化相当严重,在表现手法,内容取材上,大同小异的现象更多,那么,一部好的漫画作品它所承载的是什么?不是浮在动漫上面的表象,而是内容的创意。

  中国《动漫周刊》出版人、主编钟路明认为,中国动漫产业问题在哪里?缺优秀的策划、营销、管理、资本人才,缺优秀的创意人才,缺懂市场、懂管理、懂动漫文化生产规律、市场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像马云、王石、潘石屹、刘永好这类的人才、缺真正懂动漫的官员。《地灾纪》所代表的可能是一种动漫新形势下的运作范例,但更为根本的则是其内容的可读和有趣。

  一位漫迷这样评价《地灾纪》:“漫画在以往的印象中,最强的是日本韩国的漫画,中国漫画经常缺席,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太少了,以至于对中国漫画的看法都觉得是失望。其实还是满期望好的漫画出现,《地灾纪》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漫画的希望。”或许这样的评论过于夸张,事实上是,国内漫画发展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更多的是缺乏创意内容。

  相对于《地灾纪》的叫好,也有媒体人士认为,国内的漫画固然发展迅速,但值得回味的作品并不像其生产数量那样的多。或者说,《地灾纪》带给读者的更多的多种漫画元素的融合,从而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孙邦彦说,《地灾纪》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还需要更多的思想和内涵表达出来,人文关怀是漫画的基本思想,作为恐怖漫画的《地灾纪》,在让人看过之后,有一点回味,有一点感想,这也说明了漫画这种形式不管是搞笑、幽默,还是推理、悬疑,最终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