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读书生态这回事
(2010-05-04 06:55:12)
标签:
生态书事序跋刊物生命的清单 |
分类: 书式生活 |
前段时间参加书博会,遇见书友,大家说起来,都晓得周刊的事,很多人说,做的还不错嘛。这让我们很欣慰,至少在网络上,她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读书可真是麻烦事情,网上不是有人说,不能再老是买书啦,房价太贵,蜗居,都让书占了位置。也许是这样一回事,读书又不能当饭吃,实用主义者一贯是这样的想法。但想象一下,我们一睁开眼,看见都是花花绿绿的银子,每时每刻都是如此,是不是有厌倦的时候?
那么回头再看读书的刊物,林林总总,做了一年又一年的绝少了,不是没时间不是没精力,而是很难维持一个刊物的运行因素很多,资金啦,稿源啦,个人兴趣啦,无不是变化的。但读书周刊是不是应该关注书本身呢?这是毫无疑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点别的什么吗?之前,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是分享、交流阅读,周刊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走了过来。
反思一下,似乎分享还不够的啊。
那是不是应该关注更宽泛的东西。后来,我想,这方面的内容不妨称之为读书生态。那是关于书、人最原始的记录,它可能不在于文字的优美,而仅仅是关注一本书的兴趣所在。之前的报告、书事等栏目发的稿件,大抵是这样的,但仅仅是这样,还不是很够的,比如序跋也时常有这样的记录。读书,不管是分享,还是交流,都是一种记录吧。
读书生态这回事,也许是周刊以后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为什么读书,因何喜欢或讨厌一本书,是不是有很多理由?是不是具有偶然性?这样的话,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来看待,那么,读书生态所呈现出的价值远远比书香社会这个口号要好的多。
又或者说,读书生态是一个人与书与物质如何平衡的关系,这期间牵涉的内容可能是很广泛的——因为没做过相关的研究,只能这样说啦。读书生态如果失衡的话,那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病态的。应该说是,经济的极度发达,应该把我们从日常生活当中剥离出来,享受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于是对未来多一些期许——这样是不是更有味道一些。
我们时常感叹,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如何打发,过得有意思一些,实在是个问题,诱惑、悲伤、焦虑等等可能占去我们不少的时间,恰如《生命的清单》列举的那样,我们的人生每个时间段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在这时,回顾一生,是不是有点遗憾?
话扯远了。我的意思是,读书生态,也正是周刊关注的一个方向,它本身就有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