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统计局: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月入2千-5千非中等收入群体

标签:
转载 |
“在解读中我们对收入群体进行了归并,将2000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群体,2000-5000元称为中等收入群体,5000元-1万元称为较高收入群体,1万元以上称为高收入群体。这种划分方法在各种调查中很常见,实质上就是“组”的概念。”
今天,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在解读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中,提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名词,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这次时间利用调查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等收入组”的概念。
为了分析收入水平与活动时间的相关性,在时间利用调查日志表后面,我们设置了一个关于估算月收入的问题,有八个选项,分别为:
“没有收入”
“500元以下”
“500-1000元”
“1000-2000元”
“2000-5000元”
“5000元-1万元”
“1-2万元”
“2万元以上”
根据调查对象填报情况,各收入群体覆盖调查对象人数分别为2000元以下18663人,占38%,2000-5000元22305人,占46%,5000元-1万元6289人,占13%,1万元以上1323人,占3%。在解读中我们对收入群体进行了归并,将2000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群体,2000-5000元称为中等收入群体,5000元-1万元称为较高收入群体,1万元以上称为高收入群体。这种划分方法在各种调查中很常见,实质上就是“组”的概念。
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不是一回事。
本次调查结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
原文如下:国家统计局首次明确中等收入定义:月入2000至5000元
【观察者网讯】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此前一直没有统一量化标准,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给出了一个官方口径。
观察者网查阅发现,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金红在对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的解读中表示,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最长,为7小时51分钟。对于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金红表示,分收入群体看,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最长,高收入群体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用时最长。2018年,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为7小时51分钟,比低收入群体多34分钟,比较高收入群体多9分钟,比高收入群体多27分钟。从事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的居民收入与时间投入的关系是:收入水平越高,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间越长。高收入群体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用时最长,为7小时35分钟,比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较高收入群体分别多1小时34分钟、1小时6分钟和37分钟。
2018年,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该调查覆盖11个省(市),采用国家统一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样本框,共抽样调查20226户48580人。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
按照新修订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10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此前的3500元提高至5000元。如果按照月收入2000元至5000元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来看,个税起征点恰好覆盖了低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群体。
【陈思进作品】
0、在今日头条中独家推出《陈思进华尔街投资理财实战揭秘课》专栏(五折福利了 限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