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房地产不再那般美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白银仅此于黄金,远景还是乐观。短期却是困难,但真正难受的是夹心城市,怎么讲?
一线城市,春光依然无限:
无论是类似自贸区的划定,还是类似于京津冀一体化,以及本就集中的优势资源,政策密集覆盖的地儿,这些城市基本特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城市的末端,依然懵懂,所以无忧无虑:
未来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而在三线四线城市及一些相对发展中的县级区域,无论是开发,还是买房,均处于懵懂时期,正处发育期,对外界的风险完全不知或无法感知,所以继续悠然过着。
真正难受的是夹心城市:
怎么个难法,
地价上来了下不去,调控时期,从一线城市撤出的开发商,有选择地进入介于二三线之间的城市,这些城市的特点是GDP符合要求,人口及城市发展潜力与张力有足够空间,在房地产正常时期市场面非常好,有的甚至是价格洼地,于是一些在一线城市受制于调控及竞争,资金不雄厚,撤向夹心城市拿地,并且出手不凡,导致这些城市的地价人为推高。
房子的刚需受挫,一方面是地价上去了,另一方面是这些夹心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来客,开发理念开发产品盲目跟风,实际上这些城市的所谓刚需,只是购买力上的刚需,即刚刚够买,而不是不顾一切都有人买的那种京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有些属于无论如何都有些人要在那儿买房置产),现在实体经济萎缩,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力,并且这种需求是除非恐慌性购房,否则跟风严重且观望深厚。
所以,夹心城市现在应正视房地产的发展,当地政府应研究如何消化历史问题,因为夹心城市的土地财政依然依赖着,存量沉淀资产依然严重,金融隐性风险很多,三角债甚至非法融资频现,必须正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