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成本转嫁是资本还是开发商的属性

(2007-04-25 09:25:02)
    在财务会计领域,OPM(成本转移战略)正在各规模上市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财务专家的眼里,成本转移是资本的角逐,而资本角逐的结果受制于资本所有者的交易谈判能力。放眼开发商世界,无论资本权属如何,银行的资金也好,老百姓的预投资也罢,在开发商的账册中,所有这些都是其“可用资本”,也是其“不变的可变资本(固然资本无法自动增值,但用资成本与用资效益比让开发商财源滚滚)”,而开发商导演制片发行一条龙的地位与角色,让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交易谈判的“赢家”“常胜将军”。对比分析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在房产品世界里,追求成本转嫁既是资本属性使然,也是开发商历史地位决定之必然。
 
    需求是分散的,即便团购,也是在第三方合理组织条件下来实现;炒房团只是相对于单体楼盘或单个城市的某个区域,投资适当集中而已。需求的严重分散,加之房产品简单可表述为一定的空间或建筑体,复杂或表述成穷人一生之负换得的住所而已。加之信息严重失衡,所以交易谈判中,需求者永远劣势,并没有实质性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在中国传统与社会转型的环境下,需求具有无比的刚性,必买制约了购房者在交易谈判中的角色与地位。
 
    而在开发商这里,情形则完全不同:开发商身兼导演、制片、发行人甚至炒家,其通过土地与政府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信贷与银行发生着追求与反追求的关系;与供应商通过不规范的市场、暗市场、潜规则市场继续着不肮不脏的变相垄断交易关系;与购房者在政府的护法(合同的形式有利于购房者,但合同的关键性条款锁住了购房者的手脚,购房者仅仅能通过文字求得本应该由市场与规则就应该给予的基本保障)下虚假“博弈”着,甚至借机进行大规模的所谓“让利行动”“优惠风暴”;最后,开发商还运用传统太极术与税政部门成功发生了良性关系。
    因为房产品交易披上了价格、货币化的外衣,成本转嫁成为理财的手段,也是税务专家的拿手好戏。
 
    现实的财务环境很难兼顾房产品这一单一产品,反而是上市公司为主体。相当于房地产领域在偷着乐。象专业的房地产审计,象反税负转嫁,象反成本转嫁,没有人去研究,也没有认为值得研究,因为那是终端消费者的事,实现终端消费是服务业为业主提供效益并自己获利的最终归属。
    财务领域对房产品的疏忽使得税负也披上了成本的外衣,成为开发商成本大挪移的新的增长点。加上与供应商就材料供应、就建筑承包、就承包条件、就付款时间与方式进行着独当一面的交易较量并得胜。再加上与政府代表人,与政府机构代表人进行着酒局与饭桌的博弈,并不战而胜,最终也是赢家;最后如前所述,与老百姓打交道,输赢胜负间必明。
 
    这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导致房产品总处于供不应求之境的最佳模型。也是房价居高不下,即使如有关人士所言降了,也只是拔毛之举的必然与根本原因。
    因为开发商既是自有资本的所有者,也是部分社会资本的持有者,在房产品领域持有就是所有,如预付金,同时开发商的运筹能力与交易谈判能力何人能比,造就了该领域一枝独秀的“成本转嫁”蔚为大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