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怕骂娘的房价高涨派,有话不妨一说

(2007-03-29 22:59:08)
标签:

房价高涨

分类: 中国情绪 茉莉记忆
我关了手机,停了音乐,饿着肚子,放弃约会,
    我为什么啊?专心把我的“房价高涨派”发扬光大;不为名,我的博客量倍增七千多万并且老徐站着不动才能与其比肩;不求利,送银子我都不敢接;我在自己的田地里踩踩,
 
    中国就是中国,记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在这里,列位专家的预言恐怕难以成真!哪些预言:
    总理要求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调整房地产中的住房结构,加大普通商品房的建设力度,控制高档住宅的开发……;
    大部分专家认为,新一轮调控的目的是稳定房价,新一轮调控旨在预警有可能存在的房地产泡沫,更有专业人士认为,房地产的零七年是刚性调整的一年,不谈房价下跌,至少不会猛涨,
    大部分百姓认为,总理发话,房事有盼头,民生问题有望得到改善或解决,一些社会泛渣有可能被清洗,房价不会再升了,
……
    我坚持认为:房价按年平均递增率百分之六持续高涨十年出头,
    (一)投资论:
    房地产投资不应割裂关联投资。就不动产而言,有住房投资、写字楼投资、商业投资;就投资目的看,有出租类投资——收租金过日子、持有性投资——认为房地产比股票升值稳定性高的纯闲钱式投资、养家养业性投资(主要指用作自用的)、洗钱式投资、反贿赂式投资(赠送房屋开发商会很配合出问题的可能小)、养老式投资(认为作为资产的保值功能强,急用时可以出手,)
    现在不包括灰色收入、未上市资金一块,老百姓(泛指无明显身份类)年终储蓄将达十五万亿元人民币。既然有储蓄的传统也就有储物的传统,筑巢可以引凤,凤非梧(屋)不栖,千古名训证明窝是必备的。那些认为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买房,本人认为除了人格上的污辱外,并无他意!
    于是我说,投资仍将继续,并且有增无减,增的方面是投资资金和投资形式;减的不是投资行为而是投资人数,但人心可以二用至多用,所以投资减少致房价趋稳说,站不住。
    投资会否因为管制而减弱呢?不会,因为房地产投资是一个分次执行的行为,比如买进算一次,卖出只能说又是一次,管制卖出,我不卖就是;管制买进,一是执政党担心经济的停顿,二是史无先例,三是照样可以混水摸鱼。
 
    (二)经验论:
    一派认为,日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实践证明,房崩在中国有可能;因而现在正处控制房崩的关键时期;高房价易引起社会动荡,政府必全力止之;房地产容易产生泡沫,政府功能就是防患于未然。
    另一认为,九五之训值得警醒,因而国家会下大力气解决过高的房价问题,严控势所必然。
    于是我说,从目前的经济概况看,原来的自家人赚自家人的钱已化解;经济结构得到适当调整并将继续;城市化催生的投资扩张如果没有泡沫则有利房价的提升;如果有泡沫则城市建设中的民间资金回流,按机率房地产也应该是选择之一。
    同时应看到,任何房崩或经济危机对执政党都是可怕的,政府不可能在一年内解决所有的影响问题,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远未完成,没有理由舍己救人、舍本求末,更何况房地产这几年对经济结构调整立了大功。笔者为此统计了一下武汉市去年的具备销售条件的项目,其中,解决倒困企业类、帮扶政府搞城市改造类、城中村迁建类、整体市场迁移再建二次开发类共计有102个,将近七百万平米,而武汉去年的全年上市量是一千二百万平米。房屋均价上涨二百三十元。按成本二千元计达一百四十个亿的开发投资(全程)。
   
    (三)理论论:
    1、稀缺理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又是财富之母,所以开发商储备土地的意愿与欲望比之所谓暴利有过之而无不及;
    2、分工理论:房地产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伴随开发流程化、产品标准化、服务品牌化、分工合理化,房地产业的发展将由现在的一条龙转化为真正的“专业人做专业事”;
    3、市场理论:市场的规律是永恒的,泡沫无论多大都不至于量化为收入的N倍,何况中国的开发商并非科班队伍,开发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所以价格规律/利润平均化规律将最终作用于房地产市场并成为主流;
    4、后工业化理论:任何发展中国家有一半原因是为了获得国际经济的适当利得而提名。改革与开放将是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后工业化国家过渡的主旋律。我国更是因为持续的高涨,让世界刮目相看。有理由坚信: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周期将延续至十二五计划期末:我国许多经济要素与资源是无与伦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