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谈天说地 |
早先,有一个秀才去省城乡试,考试的题目是《为政以德》。他以这个题目,做了一篇文章。文章“破题”的第一句,就是:“德者,政之本也。”接着进一步论述:“夫德修,则政明;政明,则民敬;民敬,如众星共之;邦有道,天下治矣!而德坏,则民刁;民刁,则乱滋;乱滋,则国败。故修政之道,修德为先也!……”因洋洋千字的“八股”文章做得好,考中了第三名举人,后来被任命为某县县令。
这位县太爷上任以后,决心“修德”,并从自己做起,亲笔写了“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挂在大堂上面。
有一天,一个农夫在大堂外面击鼓鸣冤。县太爷立即升堂,原来这个农夫的儿子夫妇,在山上种田。本地一个名叫“二斜眼儿”的豪绅子弟,见他的儿媳妇貌美,百般调戏,这农夫的儿子与其口角起来。“二斜眼儿”的随行打手,将其儿子推下山崖毙命。农夫请求县太爷为之伸冤雪恨。这位县太爷正要发签缉捕凶手归案。他的心腹衙役立即给县太爷递眼色。县太爷知道其中有故,喝令退堂,回到内室,问心腹衙役:“何故不能缉捕凶手?”
心腹衙役问:“老爷可知道,这‘二斜眼儿’是何人吗?”
县太爷问:“他是何人?”
心腹衙役说:“他舅舅是当今湖广巡抚,他叔叔是内阁大学士,此案问不得!”
县太爷说:“本官以德治民,不管此人有何等势力,一定要按律严办!”
心腹衙役说:“老爷!现有‘二斜眼儿’的老太爷书信一封在此,请老爷细阅之后,慎重行事……”
县太爷打开信封看了来书,上写: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旁边尚有一包袱,包袱内有纹银五百两,赤金十锭。立即发怒道:“这不是要陷本官于贪赃枉法之地吗!”
心腹衙役说:“不然!老爷想想:倘若你将‘二斜眼儿’按律严办,他家定然不服而上告。本府道台老爷系‘二斜眼儿’的姨夫,必然判这农夫为诬告不实之罪。现有诸多证人,证明这农夫的儿子确实是与‘二斜眼儿’在山上嬉戏,农夫之子,系不慎跌下山崖而死。如果道台老爷推翻您对此案的判决,而将农夫治罪。老爷为农夫申冤之目的,不仅达不到,反而害了他,这能算‘清正廉明’吗?请老爷明鉴!”
这位县太爷抚摸着那包金银,觉得热乎乎的,细细想着。心腹衙役接着说道:“每位老爷到本县上任,都要拜会‘二斜眼儿’的老太爷。老爷尚未去拜望这位老太爷,老太爷已经有些不悦了。况且,下月巡抚吴大人,要来督察本县政情。据他的下人放出来的风信,这位巡抚大人的‘口福’大着呢!没有二、三百金子是打发不出去的。还有……老爷新上任,什么地方不需要‘答对’呢!以在下看来,农夫的儿子已经死了,死了就活不过来了。所谓申冤,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老爷将这些银子,给农夫三十五十两的,也就够他烧高香的了。如此发落,既让农夫得了实惠,雪了恨,又不得罪于那位太老爷,还不损害老爷‘清正廉明’的名声,岂不是两全之策吗?”
县太爷又细想了一刻,再摸那包金银,温乎乎的,说:“待本官想一想……”
第二天升堂,那农夫继续喊:“青天大老爷为小民申冤!”“青天大老爷为小民伸冤!……”
县太爷一拍惊堂木喝道:“呔!大胆刁民!你儿子明明是和二少爷在山坡嬉戏,不幸落下山崖毙命,你却诬告二少爷把他推下山崖。现有诸多人证在此。你如再胡蛮纠缠,本官将判你诬告不实之罪,处你充军,流放边疆!但本官清正廉明,念你无知及老年丧子之不幸,赏你纹银五十两,买个棺材发送你儿子,其余银两养老度日去吧!”转身对众衙役:“退堂广!”
众衙役:“噢噢噢……”一时山摇地动。
那农夫无奈,吓得收起银子,逃出大堂,不敢再告。
此后,县太爷反复自问:“本官没有为那农夫申冤,是否贪赃枉法了?”想了很久,自己答道:“非也!倘若判‘二斜眼儿’有罪,他家定然不服而上告。他家那么大的势力,必将治农夫诬告之罪,那样反而害了他。本官这样判决,不仅使农夫免遭厄运,且让他得到五十两纹银。此乃清正廉明之举……”从此便心安理得了。
这位县太爷,做了三年县令,因清正廉明,治县有方,理应升迁,恰巧本州道台老爷荣升,这位县太爷便被吏部任命为本州道台。离任时,本县绅民送“清正廉明”万民红伞一顶,那伞上垂着几千条缎带,皆有绅民签名,这位县太爷觉得甚为荣耀……
这位县太爷和自己的“人性恶”斗了一番,还是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