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趣事

(2006-01-08 05:26:43)

 

乞丐生涯

——旧时农村的风俗画之七

1938年豫北大旱,1939年春天,家家都面临渡“春荒”困局,我家更是揭不开锅了。总不能坐在家里等着饿死呀!听说鲁西濮县一带去年丰收。我父亲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于其在家里等死,还不如出去讨饭吃。这样,和母亲商量之后,母亲为我缝补了破衣服,还准备了一些干粮。父亲背着一个搭裢在前面走,我提着一根打狗棍在后边跟,我们父子就到鲁西讨饭去了。

我记得第一天走了四十里路,住在一个叫“两门镇”大镇子的小店里。地上铺了一些干柴草。父亲把随身携带的行李打开,躺在草铺上空着肚子睡了。这时外面一些卖小吃的摊贩叫卖着。直到现在,我脑海中还留着鲜明印象的是一种卖“胡辣汤”的叫声:“喝吧,胡辣──汤!”小贩的声音清脆响亮,“辣”字带着颤音拉得很长,“汤”字落得很重,声音传得很远。“胡辣汤”是我们这一带很有特点的民间小吃。浓浓滑流的香汤中有面筋、花生,油炸豆腐丝,粉条。集浓香、筋道、苏脆、爽口于一炉。现在我还常常自己做这种“胡辣汤”招待来访的客人。可是那天我就在饥肠噜噜中听着清脆的“喝吧,胡辣──汤!”叫卖声中睡去了。

出了滑县地面,到了鲁西濮县一带,这里去年的收成比较好。我们父子开始讨饭了。

那时的讨饭花子分三类:一类是“武讨”。这种乞丐,肩上背个搭连,一手拿着一把刀,一手拿着磨刀石,特别是在大的集贸市场上,站在某个店铺门前,威胁地大叫:“你给钱不给?你不给,我就割头了!”说着把刀子放在自己的脑门上,表示要割的样子。那些铺面老板,为了不耽误做买卖,不得不拿出钱来。老百姓把这类乞丐叫做“割头的”。给钱少了还不行。如果他真的在自己的脑门上割个口子,一摇头,弄得店铺的商品,满是血迹。你就不用做做生意了。这时他们的“帮派组织”便立即集聚在这里,大吃大喝,让店主掏钱。这类“武乞丐”,是一种“惹不起”混混。第二种是粗通文墨者的知识分子,讨饭的方式也比较“文雅”;第三种是沿街乞讨者。我因为略识些字,属于第二种。我和父亲走到看来是富户人家门前,在门楼附近,找一块平整的墙壁,我便掏出随身带的毛笔、墨盒,写上几句诗或者一个谜语,不用讨叫,主人看我这样一个孩子,居然能写诗,写字谜,觉得稀罕,拿馍馍特别痛快。我就用这种“文雅”方式讨饭。我记得常写的墙头“诗”有: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胜他。

有朝一日寒霜降,

只见青松不见花。”

常写的谜语有:

“一字十笔,

三横一直,

头上两角,

脚下四蹄

──打一字”

如果主人是个略有文化的人,他猜不出来这个字谜,问我“打个什么字?”我就告诉他是个“羔”字,主人便格外慷慨,有时会拿出两个窝窝头。

我也写过:

一十四人抬一人,

抬到山东问圣人,

圣人一见哈哈笑,

我没见过这大人。

繁写的伞字,中间是四个人字。打一字是“伞”。

这些诗和字谜不是我在课本上学来的,是这样的乞丐在我村乞讨时写过,我不经意记下来的,没有想到这时却派上了用场。

有一天,父亲带着我到了濮县县城,有一个名叫张遇春的茶馆掌柜,心地善良,可怜我们,愿意让我们在他的茶馆后屋居住,这样我们就不必天天找住处了。他的后室只是两米见方的小过道。这里还住有一个乞丐,留着前清朝辫子剪掉后的长发,蓝布长衫,有点知识分子的文雅风度,他也是用写墙头诗、谜的方法乞讨。我们都是早出晚归。这个以乞讨为生的知识分子很热情,晚上还教过我“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比如:郭、国、果、过:汤、唐、淌、烫;风、冯、讽、奉等。我的“四声”知识就是在这种时候学习的。

就是这样我们度过了1939年的春荒。

1983年,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一个夏天,我到濮阳油田访问,顺便到濮县(此时县已改镇),想找一找这位惜苦怜贫的张遇春先生,以表示藏在心中多年的谢意。这时的濮县已经面貌全非,如果张老先生还在的话,应该是八十多岁了。我问了许多老人,都说他已经去世。他的后人住在何处,也没有打听出来,只好失望而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岁月趣事
后一篇:岁月趣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