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趣事

(2006-01-05 05:36:31)

 

旧时农村的风俗画之四

 

 “赵钱孙李……”

到了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河南省滑县农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还是文盲。因为古代大哲学家庄子的坟茔埋在我村的东面,故叫村名叫“庄子茔”。村中五十多户近三百人口中,粗通文字者,也就是十来个人。那时村中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本族凑集几个子弟,在冬天农闲的日子,随便找个地方,找个“学问大”的人,教孩子识字。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堂兄。他靠自学,识得了几个字,又到附近的大镇子进修了半年,便当了教师。这样的学校,人们称为“私塾”。

“私塾”的普及课本是《百字姓》、《杂字》、《三字经》和《千字文》。《百家姓》的头一句是“赵钱孙李”,《杂字》是日常生活用字,头一句是“油盐酱醋”,繁写的“赵”字是十四笔,“钱”字是十六笔,“盐”字是二十五笔,很难学,《三字经》的头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讲到“性善,性恶”的人性问题,七八岁的孩子如何懂得!这些“普及”课本熟读、背诵之后,就该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了。

“民国”建立之后,政府进行教育改革,我们村这座“私塾”改变成正式学校,在滑县排为“第十二小学”,并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复兴”课本,教学中必须使用,不得再用旧课本。

我记得,一年级课本的第一课是“弟弟来,妹妹来,来来来”,“弟、妹、来”三个生字。第二课是“来唱歌,来跳舞,来游戏”,又加了六个生字。从小学教育来说,这本来是科学的,可是农民们不信,认为这些白话课本“没学问”;不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学问高深。所以,在教学中实际上还是用老课本。政府为贯彻教育改革,常常派“督学”来检查是不是使用了新课本(老百姓叫“查学的”)。“查学的”一来,教师便让学生把新课本摆在课桌上装样子,而把旧课本藏在裤裆里。有一天,“查学的”来了,在老师的导演下,查学的没有发现问题。放学后,我回到家里,父亲问:“听说查学的来了?”,“来了。”,“那些老书没有被发现?”,“没有。”,“你藏哪儿了?”,“藏裤裆里了。”

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不认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尊重文化,特别“敬惜字纸”。他认为字纸是“老圣人”的代表,他不满地对我说:“你怎么把老圣人藏在裤裆里?!”

“没有地方搁嘛!”我说。

孩子们都是很淘气的,十七八岁的学生(小学生们称他们为“大学长”),往往搞恶作剧,调理刚上学的小孩儿。有一次,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大学长”翻开《百家姓》教他:

“我教给你《百家姓》。老师给你上课时,你就先给他念:

赵钱孙李,

跑到山里。

捉个兔子,

拴到家里。

它是谁呀,

老师的兄弟。”

并嘱咐他:“你这么读,老师会说你不学自会,聪明!可不要说是我教你的呀!如果你说我教给你的,老师就说你是笨蛋。”

孩子不懂事,老师给他上第一课时,他果然这么念了。结果挨了几“教鞭”。那“教鞭”是一根手指粗细,三尺长短的竹杆,是老师惩戒学生的“教具”。几“教鞭”打在孩子的脑袋上,孩子大哭,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岁月趣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