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海鸥》的海报,其实上周就已经出炉,但一直因为排练而没有时间来发。设计相对古典,黑色背景、蓝色画框、白色的字体……有个契诃夫的人像,是对他老人家的致敬。蓝色画框里是一只飞在海浪之间的海鸥,就像是尼娜一样。
介绍语我其实想了很久,最终留下了四句:1
成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事实如此,如果没有海鸥,斯坦尼恐怕也不会成就伟业,最多是个出色的演员和导演而已,谈不上戏剧历史的巨匠。) 2
莫斯科人民艺术剧院的标志(事实如此,不信去莫斯科看看,呵呵。《海鸥》之前,莫斯科艺术剧院还是一个未上一流的剧团) 3
新时代最唯美的极简主义(这话不是我想的,是制作人想的。新时代,没错。极简主义——的确得简单,没钱;最唯美,不敢说,不难看,这倒是真的。)
4 灵与性在舞台里的撞击(这也是制作人想的……灵?思想。性?不用说了。既然是高潮戏剧嘛,自然得有舞台撞击,呵呵)
今天剧组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地把妆定了,定妆照片后天就会发上来,供大家观看。希望能从这些剧照中让人能有买票看戏的冲动吧!
ps:昨天和商子见同学聊了半天,谈这个剧本。
他说:“把原剧本这样改编太可惜了,失去了很多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人物。”
我说:“如果论心痛,那我比任何人都心痛,但没办法。如果不简单化,现在的观众是接受不了的。”
他说:“观众能接受,按照原本排也会好。”
我说:“那你看看北京人艺的《海鸥》吧,你能说它好吗?导演叶甫列莫夫是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比我强多了。而濮存昕、徐帆、陈小艺、杨立新等人,虽然当时还很年轻,但也比现在我们的演员们不差吧?同样的戏、同样的空间和调度,但在莫艺版我就觉得好看,人艺版就觉得是垃圾。论各方面实力我们都不如他们,但他们排的这么失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吧?”
他说:“这个戏太不好排了,真是得自己琢磨。”
我说:“琢磨的时间已经过了,现在需要的是外化。换句话说,如果好排,这个戏还能留到今天?早就被无数剧院和大导演拿出去挣钱和扬名了!”
他说:“这个戏就不应该是大众的戏,应该是慢慢品味的。”
我说:“没错,但慢慢品味的那些人都是不买票的,戏剧首先需要生存。”
记得李东说过:“老莫是正宗俄罗斯菜吗?不是,因为没有那么正宗的原材料,而且正宗了不一定中国人就爱吃!”是啊,或许有一天,当戏剧环境变得更好、人们能够摆脱浮躁、能够在剧场里沉静下来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会排出全本《海鸥》,而不是现在的《海鸥,海鸥》。我相信那一天会到来,无论多远。子见也希望有那一天,相信其他演员也都希望有那一天。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先让这部名著生存下来,而不是被扔进图书馆。
前两天在新浪接受采访,出于礼貌没有多谈人艺版本。后来编辑把标题写为“杨申:不与人艺版相比较”。我想了想,也对,只不过这个标题少了一个“屑”字。希望来看的观众们在看戏之后再看看人艺版的,就知道我们《海鸥,海鸥》的强大所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