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申
杨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58
  • 关注人气: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是最后的“斗争戏剧”

(2009-09-14 20:09:33)
标签: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国家话剧院

吴晓江

孟冰

杨申

戏剧公敌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本文的修改版发表于9月18日北京青年报副刊 

戏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说清。但戏剧的目的是什么?娱乐大众?服务社会?表达思想?打造美学艺术?这些应该都涵括在内。但目前有一类戏剧却濒临灭绝:“社会问题剧”——反映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歌颂美好之余毫不手软地去揭露丑恶与批判现实,起到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作用。我更愿意把这类戏剧叫做“斗争戏剧”,其侧重点更偏向于抨击与鞭笞,反映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的同时传达积极意义。

之所以说濒临灭绝,是因为这类戏仿佛“观众不喜欢”了,或者说仿佛没有市场了。因此多年来“斗争戏剧”只能是留在书本上的一种概念。直至国家话剧院排演《这是最后的斗争》,才让我终于看到了一部可称为“震天动地的正气歌”的作品。

除夕夜,各怀心事的一家人云集一堂。父子、夫妻、亲戚之间各怀鬼胎、尔虞我诈,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斗智斗力”。儿子们在“理直气壮”地阐述着各自的处世理念与为官之道。父亲一边痛心一边呵斥,更追忆着当年种种美好。但他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并非完美无缺……

剧情中剑指贪污、腐败、人情关系等诸多违法行为与不良风气。写实主义的手法虽然被很多人认为“老套守旧”,但在该剧中却是恰到好处。鲜活的人物在真实的交流中、在矛盾冲突中展开了一幕幕生活画卷。结尾处《国际歌》被唱响时,震撼了每个在场观众的心。这是戏中进行的“最后斗争”,同时也是台下观众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抵抗共鸣。

写这篇评论并非只为称赞该剧,只是在观剧后疑惑不解:“为什么这样的戏目前会如此之少!”但凡上过戏剧史的人都知道,话剧从进入中国的那天起,便不单纯是一项娱乐活动。无论是《黑奴吁天录》《放下你的鞭子》,还是《雷雨》《屈原》,无一不是与社会现状“进行对话”。很多作品不仅是感动内心,更是振奋精神、引人向上。对于社会来说,歌颂美好批判丑陋,其意义远不是艺术上的成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创作者忘记了戏剧的这项社会职能。以“不好排”“不敢排”“排了没票房”“观众不喜欢”等诸多说辞进行推脱。有的人害怕“麻烦惹事”,因此在作品中动辄便是“不知所云地深入人性”;有的人过分重视艺术上的追求,以凸显自己的造诣作为排戏的目的;更有人完全把戏剧当成了一种挣钱的工具,一味讨好观众。在戏的内容上,现在北京的演出80%以上的全是“都市时尚言情”,剩下的20%中有情节剧、有实验剧、有外国剧……唯独缺少本文所说的“斗争戏剧”!另外,目前喜剧题材已经占据了90%的市场,放眼望去几乎全是“搞笑”,偶尔还会不流俗地称之为“流泪搞笑”——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正剧少,悲剧更少,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戏可谓凤毛麟角。、

真的是观众不需要“斗争戏剧”了吗?从《这是最后的斗争》的演出情况来看,这个理论可以被摒弃了。泪水、发自内心的叫好、感慨与愤怒……观众这些反应都不是装出来的,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因为“不好看”而退场,何必要留下一起呐喊?可以说,观众在需要娱乐消遣的同时,也需要精神食粮,需要通过戏说出他们心底的话语。一部戏的演出或许改变不了任何现实,但在剧场中,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人们能够得到精神启迪与情感宣泄,这正是“斗争戏剧”的价值所在!通过一部戏,让更多有良知的人明理,让失足的人醒悟,这才是“斗争戏剧”的意义所在!

如题所指,目前“斗争戏剧”真是已经濒临灭绝。如果说私人院团害怕承担商业风险,那么国家院团则是排演该类戏的主力。很多国家院团目前开始重视市场和票房,但绝不应该盲目跟风,戏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应当并存。吸引观众绝不应该仅仅靠内容,而是应该靠品质。

斗争戏剧如果想存活下去,那么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坚持戏剧服务于社会的院团理念是基础;精良的制作、完整的导演构思以及优秀的表演是能量;而观众们的反馈、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宣传是动力。我不希望有一天“斗争戏剧”被遗忘,不希望它本末倒置地变成一种“实验”。我们的剧院、我们的创作者,恐怕应该少一些功利、少一些个人追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多地去履行戏剧责任,让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同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